失嗅症(Anosmia),通常被稱為嗅覺失常,是指無法檢測到一種或多種氣味的現象。這種情況可能是暫時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失嗅症可分為獲得性失嗅症和先天性失嗅症。
了解這些不同的類型,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失嗅症的根源和影響。獲得性失嗅症是由粘膜發炎、鼻通道阻塞或腦部受損等因素所引起的,而先天性失嗅症則是從出生開始就無法感知氣味,這通常與基因因素或嗅覺系統的發育異常有關。
失嗅症是一種嗅覺喪失的狀態,這可能是部分或完全的,還可能對某些特定氣味敏感度較低。如果某人對某些或所有氣味之敏感度降低,則稱為嗅覺低下(Hyposmia)。
失嗅症的影響可能是相當負面的。對於突發性失嗅症的人來說,食品的美味可能會大幅降低,儘管相比之下,先天性失嗅症的患者卻很少抱怨這一點,甚至沒有體重減輕的情況。
而且,由於人們常對失嗅症的誤解,使得患者在獲得醫療幫助上可能遇到困難,這與其他感官的喪失如聽力或視力相比,往往不被重視。失去嗅覺同樣可能是危險的,因為它妨礙了人們檢測瓦斯洩漏、火災和變質食品的能力。
暫時性的失嗅症通常由鼻塞或感染引起,而永久性的失嗅症則可能是由嗅覺受器神經元的死亡或腦部受傷所致。值得注意的是,先天性失嗅症通常由遺傳因素導致。調查發現,這類病人家庭成員也經常有類似的過去歷史,顯示其可能遵循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模式。
隨著COVID-19疫情的爆發,研究發現嗅覺以及味覺障礙成為了該疾病的主要神經系統症狀之一。調查顯示,COVID-19患者中高達80%會有某種程度的嗅覺改變,這一情況更被認為是預測感染的強指標。
因此,對於了解這一症狀背後的機制仍然是重要的研究課題。許多國家也將失嗅症列為COVID-19的官方症狀,並發展出“嗅覺測試”作為潛在的篩選工具。
失嗅症的診斷通常始於詳細病史的詢問,可能的相關受傷事件,如上呼吸道感染或頭部受傷等,並可進行內窺鏡檢查以檢查鼻腔的阻塞因素。儘管由腦損傷引起的失嗅症無法治療,但由於黏膜的炎症改變所引起的失嗅症則可以透過使用皮質類固醇來治療。
段時間後可能需要再次治療。治療方法包括使用口服的皮質類固醇和長期鼻用噴霧劑,這有助於減少炎症並改善嗅覺。
在美國,40歲以上的人群中約有3%受到了失嗅症的影響。根據2012年的研究,40至49歲的年齡組中,失嗅症的發病率為0.3%,而80歲及以上則上升至14.1%。
對於失去嗅覺的人來說,生活可能充滿了挑戰。許多失嗅症患者發現,他們在社交場合中面臨著認知和情感的困擾,甚至有些人會假裝自己能聞到氣味,以免被其他人異樣的眼光審視。這表明,嗅覺對於個人身份和社會互動的影響不容小覷。
失嗅症的存在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來說,可能不僅僅是一種感覺的缺失,還關係到安全、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
那麼,這些無法聞到氣味的人將如何適應並找到生活中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