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心理學研究中,埃里克森攔截任務(Eriksen Flanker Task)被廣泛用來探討人類在面對周遭資訊時的反應與選擇能力。這一任務最早於1974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巴巴拉·阿·埃里克森與查爾斯·W·埃里克森所提出,旨在測試人們在不同刺激條件下的選擇與抑制能力。本文將探討埃里克森攔截任務如何影響選擇以及這背後的心理過程。
埃里克森攔截任務的核心在於对目标刺激的周围刺激的反应。這些周圍的刺激分為三種類型:一致(congruent)刺激、對立(incongruent)刺激以及中性(neutral)刺激。目標刺激通常是中央的一個字母或符號,而周圍的刺激則可能是相同的、相反的或是不相關的。例如,若目標刺激是字母“H”,則周圍的字母可以是“HHH”,這種情況就是一致,而如果是“SHH”則為對立。研究顯示,在對立刺激的情境下,參與者的反應時間(CRT)會顯著變長,這就是著名的攔截效應(flanker effect)。
這些結果顯示,不同的背景資訊如何影響我們的注意力和決策過程。
當參與者在執行埃里克森攔截任務時,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會被激活。ACC是一個與眾多自主功能有關的前額腦結構。研究顯示,當處理對立刺激時ACC的活躍度遠高於一致刺激,這表明ACC可能監控試驗中的衝突程度。這樣的衝突感知能夠提升參與者在隨後試驗中的控制力,形成所謂的格拉頓效應(Gratton effect)——即在經歷了一次對立刺激後,隨後的試驗中參與者能更有效忽略干擾因素。
埃里克森攔截任務被用作探索在干擾資訊存在的情況下目標的檢測與識別的認知過程。1974年的研究發現,在不一致情境中的CRT顯著高於一致情境,這於是被稱為攔截效應。相較於以往的視覺搜索任務,這項設計消除了搜索過程的影響,使得干擾的影響能夠獨立於搜尋機制進行研究。進一步的研究使用了事件相關電位(ERP)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探索和記錄大腦在此任務下的反應與活動。
透過這些技術研究,我們能夠深入了解大腦如何處理信息以及選擇過程中的衝突與注意力機制。
多種因素可影響參與者在埃里克森攔截任務中的表現。使用抗組胺劑或酒精會顯著降低CRT,甚至影響到駕駛測試的表現。而各種精神和神經學狀況也會影響任務的表現。例如,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對立刺激下的CRT顯示出顯著的延遲,這或許揭示了選擇性注意的廣泛問題。相反地,中等程度的運動被證明能改善攔截測試的表現,提示身體活動有助於提升注意力和認知控制的效率。
埃里克森攔截任務中的衝突效果在重複測試中會逐漸減少,這種現象被稱為格拉頓效應。儘管這一效應已被充分記錄,然而其具體性質仍有待進一步探討;它可能是刺激獨立或刺激特定的。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一效果不僅僅可以歸因於衝突適應,而是還涉及到某種形式的聯想啟發。此外,使用事件相關腦電位技術對於衝突適應進行研究,顯示在高衝突試驗後的大腦活動顯著減少。
除了埃里克森攔截任務,心理學研究中還有其它幾種類型的衝突任務。例如,斯特魯普任務(Stroop Task)要求參與者迅速準確地命名字詞的顏色,這些字詞可能與顏色不匹配,進而造成干擾。另一個任務是西蒙任務(Simon Task),在此任務中,刺激的出現位置和內容並不相符,增加了選擇的難度。這些任務在考察選擇性注意與反應衝突的過程中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和洞見。
透過了解埃里克森攔截任務的運作,我們能更深入地認識選擇過程中所涉及的注意力與衝突,或許讓人思考:日常生活中,我們又是如何在複雜和干擾的信息中做出選擇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