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9世紀的美國文人將阿巴拉契亞描繪成神秘的“他者”?

阿巴拉契亞地區及其人民在歷史上一直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這些對阿巴拉契亞人的基本看法往往將其描繪成落後、鄉土及反進步的存在。這些普遍的限制性觀點始於內戰後;那些“發現”阿巴拉契亞的人們發現這是一個奇特的環境,並在他們的作品中表現出對這種“他者”的描寫。這些描寫持續存在,至今仍影響著人們對阿巴拉契亞的普遍認知,尤其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情境喜劇中,這些刻板印象更是大幅上升。

「阿巴拉契亞的刻板印象包括經濟狀況、外貌以及‘丘比特’的漫畫形象。」

刻板印象的早期發展

在19世紀70年代,「他者感」是阿巴拉契亞刻板印象早期發展的驅動力。當那些“發現”阿巴拉契亞的作家遇到這片地區的時候,他們發現這裡對他們來說是個陌生的環境。許多人將阿巴拉契亞的“他者”視為一個需要解釋的問題。隨著傳教士等群體努力將阿巴拉契亞納入主流,這些人的文字和其他人的寫作共同生成了對阿巴拉契亞的常規觀點。

而社會對該地區的普遍印象則促使許多作家開始承載這種異國情調的形象,這導致了一系列關於這個地區的刻板印象。作為最早參與其中的群體之一,傳教士們意圖拯救阿巴拉契亞人,將其引入主流的新教信仰中。他們的任務源自肯塔基廢奴主義者約翰·G·費的理念,這一願景被美國傳教協會接受並發揮。

「傳教士們看到了他們的價值,卻也視他們為需要拯救的對象,指出貧困、過度的憤怒和缺乏實用宗教等缺陷。」

阿巴拉契亞的歷史

阿巴拉契亞的最早居民包括美洲原住民,如波瓦坦、薩波尼、莫納坎和切羅基人。當地人民的祖先可追溯至大規模的蘇格蘭-愛爾蘭移民,他們的祖先曾生活於這片土地。隨著非裔美國人從奴隸制中獲得自由,社區的人口逐漸增加。19世紀70年代到50年代是該地區人口增長的一個高峰。

然而,儘管對礦工們希望提供富裕生活的期許,他們仍在貧困中生存。礦工的工資是按生產的煤炭噸數支付,而非按小時計算,這也使得當地經濟未能得到改善。這期間,大部分礦工均為愛爾蘭、蘇格蘭或威爾士的後裔。

「工人面對低工資而展開了工會和慈善協會的組織與抗爭,但這些努力幾乎未能帶來顯著變化。」

阿巴拉契亞人面對的刻板印象

根據NPR的描述,阿巴拉契亞的典型肖像是「穿着褪色衣物、臉上沾滿泥土的孩子、在拖車樓梯上抽煙的婦女,以及徘徊在封閉商店前的青少年」。根據邁阿密大學哈密爾頓分校的羅伯塔·M·坎貝爾教授,對於阿巴拉契亞人而言,最常見的刻板印象是「落後、赤腳且貧窮的白人丘比特」。

這些刻板印象不僅限於經濟與社會地位,甚至傳統的阿巴拉契亞方言及口音也伴隨著一系列負面看法。帶有阿巴拉契亞口音的人或使用當地方言的人通常被認為教育水平低,且財富匱乏,這加劇了對他們的偏見。

「根據一項調查,阿巴拉契亞人對於生活的改變需求有著兩個立場的分歧,這使得某些人誤認為他們不願意接受改變。」

阿巴拉契亞人遭遇的歧視

對於阿巴拉契亞人的歧視如此嚴重,以至於某些城市,如辛辛那提,制定了法律禁止針對阿巴拉契亞身份的歧視。1992年,辛辛那提市通過的《人權條例》明確規定禁止歧視,包括種族、國籍、性別及宗教等特徵。即使在民權法案下,阿巴拉契亞人也難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群體獲得承認。

在流行文化中,阿巴拉契亞也常被描繪為危險與落後的代名詞。例如,1972年的電影《生還者》將這個地區的人民描繪為近乎野蠻的生物,而在其他作品中更是彌漫著誇張的刻板印象。

在流行文化中的代表性

阿巴拉契亞的文化在主流媒體中的呈現經常捲入爭議。例如,在MTV的現實秀《Buckwild》中,年輕人的形象遭到普遍批評,將其貼上了負面的標籤。然而,某些作品,如FX的劇集《正義》,則嘗試給予阿巴拉契亞人更為複雜的身份以及反映他們更加真實的生活現狀。

「一些作品試圖反擊‘丘比特現象’的泛化,並強調阿巴拉契亞的故事不能與美國的歷史分開。」

隨著對這一地區的深入理解,我們是否能夠發掘被忽視的故事,並重新思考對這些人及其文化的看法呢?

Trending Knowledge

煤礦工人艱難的生活條件:為什麼他們的掙扎成為了美國工人運動的催化劑?
在19世紀後期,美國煤礦工人的生活條件充滿挑戰,尤其是在阿巴拉契亞地區。當時的煤礦工人不僅面對危險的工作環境,也遭遇了極為惡劣的生活條件。這些困難不僅影響了煤礦工人的生活,還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美國的工人運動,使他們的掙扎成為了整個社會的焦點。 <blockquote> 掌握了生計的煤礦工人在工資與生存之間掙扎,他們的掙扎展現了工人權利運動的必要性。 </block
你知道嗎?阿巴拉契亞地區的“山民”是如何成為美國文化中的刻板印象的?
阿巴拉契亞地區及其居民長期以來受到外界的刻板印象,這樣的印象將阿巴拉契亞人描繪成為落後、鄉村和反進步的形象。這種限制性的觀點始於美國內戰後,當時那些“發掘”阿巴拉契亞的人發現這是一個異常的環境,並在他們的寫作中描繪它的“他者性”。這些描繪持續存在,並在今天仍然對人們對阿巴拉契亞的理解產生影響,尤其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早期的情境喜劇中,刻板印象的影像大量增加。阿巴拉契亞的常見刻板印象包括經
阿巴拉契亞的歷史:從原住民到煤礦工人的故事,背後有什麼秘密?
阿巴拉契亞地區及其居民歷來被外部觀察者所標籤,基於對阿巴拉契亞人基本的刻板印象,經常將他們描繪成落後的、鄉村的及反進步的團體。這些對於阿巴拉契亞的刻板印象自南北戰爭後逐漸形成,那些“發現”阿巴拉契亞的人發現這裡有著奇特的環境,並在其著作中描寫出這種“他者性”。這種印象至今仍在流行的看法中持續存在,尤其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情景喜劇中,區域的刻板形象更是加劇了。因此,阿巴拉契亞的經濟、外貌
打破“山民”刻板印象:阿巴拉契亞人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尋求變革?
阿巴拉契亞地區及其人民歷來受到刻板印象的困擾,外界對阿巴拉契亞人的基本認知往往將他們描繪成落後、農村以及反進步的群體。這些普遍且限制性的觀點始於美國南北戰爭後,當人們“發現”阿巴拉契亞時,便將其視為一個陌生的環境,並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描述其“他性”。從十九世紀末開始,這些刻板印象不僅持續存在,甚至在1960年代的情境喜劇中更是有了增加的趨勢。 <blockquote> 阿巴拉契亞的形象常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