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政治領導時,場域裡的性別差距始終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無論是在國會、地方政府,還是其他各類政策制定機構,女性的參與程度都顯著低於男性。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女性在競選政治職位的路上總是遭遇重重障礙?
政治招募模型不僅描述了一個人如何成為當選官員的過程,更揭示了阻止個體邁向下一步的障礙。
根據政治招募模型,這個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合格者、渴望者、候選人和立法者。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挑戰,使得女性在這條路上比男性更難以前行。
第一個階段是「合格者」,這包括任何法律上能夠競選公職的人。當合格者有了競選的志向和渴望時,他們便進入第二階段,成為「渴望者」。然而,渴望者的數量通常少於合格者。在決定競選並實際參與時,渴望者又進一步轉化為候選人。最終,通過選舉的候選人則成為立法者。
政治招募模型的發展,幫助我們理解為何女性在政治辦事處的任職率低於男性。
許多學者採用政治招募模型來分析女性在政治職位上的不足。他們發現在合格者與渴望者之間,女性常常因為資源和野心的不足而無法向上攀登。
女性在政治招募模型的「合格者」到「渴望者」階段的掉落,主要是由於供給問題。這意味著女性缺乏足夠的動力來參與政壇。研討顯示,政治雄心是影響女性渴望的重要因素。
政治雄心即個體對於參與公職的渴望。研究指出,女性在考慮競選時,往往對於參與的意識不如男性,且即使有興趣,也通常是低層級的職位。此外,社會化過程中,女孩被灌輸的觀念往往是「政治是男性的領域」,這在將來影響了她們的職業期望。
根據研究,當女性參與政治時,她們的青少年志向和未來教育成就會在很大程度上縮小性別差距。
當女性在「渴望者」到「候選人」或「候選人」到「立法者」的過程中掉落時,通常出現的問題是需求方面的障礙。這包括選民、政黨精英,以及政治機構對女性候選人的需求不足。
選民在表達對女性候選人的偏見時,會形成一道障礙。政治黨的門檻所設置的壁壘也會影響女性能否成功成為候選人。在比例代表制的政治體系中,性別配額制度常常被運用來強制要求女性候選人的出現,從而降低了政黨的需求障礙。
這些分析指向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何性別差距在當今仍然如此明顯?在順應變革的情況下,是否能迎來女性在政治上崛起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