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電力生產中,印度正佔據著第三大生產國的地位。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3-2024財年,印度的總電力生成量已達到1,949 TWh,其中1,734 TWh來自公用事業。然而,該國的人均年電力消耗僅為1,395 kWh,這無疑顯示出與其他國家的覆蓋有著顯著的差距。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儘管印度的電價相對較低,人均電力消耗卻仍然不高。”
在2023年,印度的電力需求與生產變化多端。根據資料顯示,約75%的電力來自於煤炭發電,而這種生產方式的碳強度則達到了713克CO2每千瓦小時,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480克CO2每千瓦小時。這讓印度在推行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面臨著巨大的環境挑戰。
印度政府正在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計劃在2023至2027年之間增強對該領域的投資。在未來的五年間,所有新建的公用事業化石燃料電廠將不再建設。根據國家電力計劃,預計到2029-2030年,來自非化石燃料的電力將占總電力生成量的44.7%。
“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逐漸提高,或許能在某種程度上解決印度面臨的能源危機。”
印度的電力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末。1879年,電力首次在加爾各答亮相,自此,電網的設立與電力的普及風起雲湧。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於2015年還開創了完全由太陽能驅動的機場,彰顯了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探索。
誠然,電力生產在印度可謂豐富,但電力的分配卻是一大挑戰。根據預測,持續的城市化與工業化將會驅動未來的電力需求,而傳統能源的依賴增加了電力供應的不穩定性。
“如果不持續改進基礎設施,印度的電力需求將不會有所減少。”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數據,印度將面臨著巨額的新電力需求,預計在2050年前可能需要增設600至1200 GW的電力生成能力。這效率與環保之間的矛盾,將直接影響全球資源的使用與環境議題。
印度在2015年推出的“電力應全”計劃,在不久的將來成功為98%的家庭提供了電力。但是,近年來的煤炭危機突出表明,對傳統煤炭的依賴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風險。
印度面臨的電力供應挑戰,使得其每人每年的電力消耗相對偏低,這不僅是因為供應能力問題,還有許多結構性因素。從政策到基礎設施,從傳統能源依賴到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每一環節都顯示出這個問題的複雜性。未來的印度,是否能在滿足能源需求的同時,做到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平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