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的背景下,「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概念顯得尤為重要。這些地區以其豐富的生物物種著稱,同時又面臨著人類活動的威脅。根據生物學家諾曼·梅爾斯於1988年和1990年發表的研究,這些熱點地區擁有許多特有種植物與動物,可謂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珍貴寶藏。
生物多樣性熱點的定義要求一個地區必須同時滿足兩個嚴格的標準:擁有至少1,500種特有的維管束植物,並且至少失去70%的原始植被。
根據梅爾斯的定義,目前全球共有36個地區符合這項標準,這些地區雖然僅佔地球陸地面積的2.4%,卻支撐著全球近60%的植物、鳥類、哺乳動物、爬行類及兩棲類物種。這些生物熱點不僅是生物多樣性的集中地,還是許多物種的最後避難所。
例如,加勒比海島嶼如海地和牙買加,由於快速的森林砍伐,其特有植物和脊椎動物的數量正面臨嚴重威脅。其他熱點如熱帶安第斯山脈、菲律賓、中美洲和蘇達蘭,如果不加以保護,未來將可能失去大部分的植物和脊椎動物物種。
儘管生物多樣性熱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在這些地區得到保護的土地面積卻僅占總面積的一小部分。國際組織如關鍵生態系統夥伴基金(CEPF)正在積極推動這些地區的保護工作,為非政府組織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以保護全球最豐富的植物及動物多樣性。
全球200個生態區系統的設計旨在從十四種陸地、三種淡水及四種海洋棲息地類型中選擇優先保護區域,這些地區因物種豐富性、特有性和全球稀有性而受到重視。
在此基礎上,鳥類國際組織識別出218個「特有鳥類區域」,每個區域中都有兩種或更多物種是特有的。此外,植物生命國際還協調計劃,以識別和管理重要植物區域。所有這些努力,都是在保護我們地球獨特的生物多樣性。
大多數的生物多樣性集中在熱帶地區。根據現有資料,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中,有15個被歸類為」老的氣候緩衝的貧瘠景觀(OCBILs)」。這些地區因為歷史上與其他氣候區域隔絕,對人類的侵擾相對較少。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這些集中的生物多樣性地帶也開始遭到破壞。
OCBILs不僅提供高水平的生物多樣性,還可能成為未來物種演化的重要基地。
這些地區在穩定環境下保持了歷史悠久的物種,因此被視為「避難所」。但隨著時代變遷,這些自然生態的保護工作變得尤為關鍵。北美的加州植物省、南美的亞特蘭大森林,以及非洲的開普植物區,都是生物多樣性熱點的代表。
儘管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概念在環保界獲得了廣泛的關注,但也面臨一些批評。研究者指出,現有的熱點挑選方法未考慮成本問題,並未包含系統的演化多樣性對於生物保護的重要性。
保護生物多樣性熱點的努力需要全球合作與持續的關注。透過有力的政策推動和個人行動,我們能否讓這些珍貴的生態系統保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