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是全球各國共同追求的一系列目標,其中第四項目標(SDG 4)對於人類的未來至關重要。SDG 4的主要目標是確保所有人都能接受包容性和公平的高品質教育,並推廣終身學習的機會。這一目標不僅旨在提升每個人的學習機會,還承認教育在減少不平等和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關鍵角色。
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能讓個人擁有更好的未來與更強的社會責任感。
根據統計,至2017年,全球約有262萬名6至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未能接受教育,且超過一半的兒童及青少年在閱讀和數學方面沒有達到基本的能力標準。教育的缺失使得這部分人群面臨更大的社會與經濟挑戰,而新冠疫情的肆虐更是加劇了這種不平等。學校的關閉使得數以百萬計的孩子和年輕人失去了學習的機會,許多人因此在學習上落後于同齡人。
教育被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SDG 4的目標不僅限於提供教育機會,更是提高教育的質量,旨在讓每位學習者無論性別、年齡或經濟背景,都能獲得公平的學習環境。SDG 4共有十個具體目標,重點包括免費義務教育、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技術與職業教育等。
儘管許多國家在促進教育接入方面取得了進展,但許多挑戰依然存在。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88%的兒童在閱讀方面並不熟練,而84%的兒童在數學方面則達不到最低標準。這類狀況表明,盡管入學率上升,但教育的質量卻未必改善。
教育的目標應著眼於全面發展與技能的培養,而不僅僅是入學人數的增加。
新冠疫情使得全球範圍內的學校關閉,影響了超過90%的學習者。這場危機不僅顯示了教育系統的脆弱性,也揭示了數字技術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根據估算,疫情期間有三分之一的兒童無法接觸必要的數位學習工具,這導致了教育機會的進一步不平等。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20年啟動了「COVID-19全球教育聯盟」,目的是促進全球合作,找出新的教育解決方案,確保教育不會因為疫情而中斷。
實現SDG 4需要各國加大對教育的投資,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此外,國際合作與夥伴關係也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通過協同合作,才能真正消除教育中的不平等。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培養未來公民和領導者的基石。通過教育,學生不僅能夠擁有職業技能,還可以培養批判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將直接影響他們的職業成功和社會地位。
推廣可持續發展教育,使學習者掌握推動世界向更平等與可持續方向發展的知識和技能。
教育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毫無疑問,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變革,未來的教育將更加多元與靈活,從而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而我們必須思考的是:當前的教育體系真的能夠為每個孩子提供他們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