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矯正的世界裡,「開咬」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根據估算,在美國,有約0.6%的人口受此狀況影響。開咬是一種正畸的不良咬合,特徵是前牙之間缺乏垂直重疊或接觸。這個術語在1842年由Carevelli首次提出,意在明確描述這種特定的咬合錯誤。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學者對開咬的定義進行了各式各樣的詮釋,成為矯正領域中一個長期討論的話題。
隨著每一個研究者的到來,對開咬的理解變得愈加多樣化,給這一術語增添了全新的內涵。
開咬的成因多種多樣,通常涉及牙齒和牙槽骨因肌肉運動所施加的相對力量。這種力量的變化,可能影響牙齒的位置。有學者認為,開咬狀況常在過小的咬合上顯現,而另一些研究則指出,缺乏咬合接觸是診斷開咬的主要標準。開咬的形成可能是基因因素、功能性習慣或在乳牙到恆牙的過渡期所引起的。
開咬的形成可能與以下習慣有關:
這些習慣往往會形成不正常的舌位,從而導致開咬的產生。
前開咬(AOB)是指當下顎完全閉合時,上下前牙之間無接觸及垂直重疊。這種情況可能因某些功能性習慣所致,如數字吮吸或舌 thrusting,且研究表明,若在恆齒萌出之前停止這些習慣,前開咬往往會自行矯正。
後開咬則是因為後牙(如磨牙或前磨牙)無法與對側牙齒接觸所造成,這種情況有時可能涉及單側開咬。
骨性開咬的患者可能會伴有腺樣體面容或長面綜合徵,此類個體通常具有過度勿頜的生長模式,這加重了開咬的狀況。
牙性開咬出現在前牙無法接觸,但並不伴隨骨性開咬的傾向,此時患者的下頜生長正常,沒有長面綜合徵的特徵。
對於開咬的矯正考量,通常基於患者的年齡及牙齒的發展階段。對於早期的患者,行為矯正和使用矯治器如舌式矯治器常能有效改善開咬。若所有方法失效,則可能需要考慮外科介入或正颌手術。
行為改變往往會成為治療開咬的第一步,這不僅能減少症狀,還能促進自我矯正。
儘管開咬的治療方法眾多,長期穩定卻非常困難,容易復發是這一疾病的特點之一。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開咬問題,除了術後的護理外,我們是否還需要尋找其他可能的改善途徑,以助於未來的健康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