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消費者來說,食品標籤上的“天然”標記似乎是一個可靠的選擇,暗示著產品來源於自然,未經加工。然而,這個標籤在不同國家的定義和監管各異,許多人卻因此誤解了其含義。根據統計,超過一半的消費者認為“天然”標籤表明產品不含人工成分,然而這種假設往往是錯誤的。
對於標籤中“天然”一詞的使用,國際食品和農業組織並未給予明確的定義,但卻對有機食品訂下了標準。
在許多國家,特別是美國,“天然”一詞的使用幾乎沒有正式的監管。儘管美國農業部(USDA)對有機標籤有相應的規定,但對於“天然”這一標籤卻沒有明確的監管。根據網上信息,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允許使用“天然”這一標籤,前提是產品未添加任何顏色、人造香料或合成物質。但由於缺乏具體的規範,這一標籤的濫用現象屢見不鮮。
很少有消費者真正了解,根據FDA的說法,“天然”應該指的是“未添加任何人工或合成成分”。
研究顯示,大約63%的受訪者更願意選擇標有“天然”的產品,而86%的消費者則認為該標籤意味著食品不含人工成分。這種普遍的誤解使得許多企業巧妙利用“天然”標籤來吸引消費者購買,即便他們的產品實際上可能含有某些人工成分或添加劑。
這背後的原因不僅在於標籤本身的模糊性,還在於消費者在選擇食品時,因為缺乏對食品標籤的深入理解,而往往依賴這種表面上的信息尋求健康的飲食選擇。
許多健康專家和營養師告誡消費者,一定要對標籤卻不為所動,深入了解食品所含成分。
在英國,食品標準局已經對“天然”一詞的使用制定了一些準則,規定其應該是“由自然產物製成的,而非人為干預的”。而在加拿大,食品檢查局則把“天然”標記限制於沒有經過重大加工的食品,並要求這些食品不應含有添加的維他命或人造香料。
相較之下,以色列則對“天然”成分有更為嚴格的要求,可以標示為“天然”的原料必須只經過特定的列舉加工,整體食品也是如此。這些標準雖然有所不同,但表明對於如何使用“天然”標籤的規範,仍然因地而異。
當前,許多國家對於“天然”產品的規範仍顯不足,這也為消費者在選擇食品時增加了困難。
隨著市場上“天然”標籤的廣泛使用,消費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儘管美國的農業部門和FDA提供了一些指導,但仍未能形成強有力的法規來保護消費者不受到誤導。比如,某些雞肉產品標榜“全天然”卻在加工過程中被注入了高達25%的鹽水。
若沒有法律的管制,消費者如何能以更可靠的標準來判斷食品的質量和成分?市場上的誇大宣傳和錯誤標籤讓人不禁反思,究竟還能相信什麼呢?
在消費者日常採購中,對“天然”標籤的誤解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為何我們仍然選擇相信這些標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