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中,治理已成为一个比政府更为广泛的概念,不仅包括政府的角色,还涵盖社区和私营部门在管理和规划国家、地区及城市方面扮演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单一治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日渐复杂的社会需求,因此,合作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的概念逐渐兴起,成为当前应对各种问题的新方向。
合作治理涉及政府、社区及私营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其目标是共同达成单一部门无法独自达成的成果。
根据Ansell和Gash(2008)的研究,实现有效的合作治理需要三个要素:支持、领导和论坛。支援确定应解决的政策问题,领导则是将各部门聚集于论坛中,最终透过这些论坛的合作来制定政策和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形式的合作治理如共识建立和协作网络也被广泛应用。共识建立是一个让利益相关者就公共政策问题达成一致的过程,而协作网络则旨在提高社区需求、服务机构的策略、优先结果和资源分配之间的对齐。
过去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新型的合作治理模式在城市和区域规划、公务管理、法律、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管理等领域相继出现。这种合作治理的兴起,旨在回应政府政策实施失败的问题及其在规章制度中的高成本和政治化程度。
随着社会进入网络社会,公众行政已经从传统的官僚体系转向合作的模式。
Ansell和Gash所给出的合作治理定义指出,这是一种由一个或多个公共机构直接与非国家利益相关者进行的集体决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不仅仅被咨询,而是积极地参与决策,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提供意见和建议。这建立了合作治理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
有效的合作治理不仅仅能提高行政效率,它还可能带来社会视角的创新,从而促进政策解决方案的多样性。
合作治理的出现为公共管理的实践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它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复杂问题,还鼓励这些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达成解决方案。当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解决问题时,对于政策的接受度和支持度明显增强,有助于更有效地针对特定问题制定行动方案。
尽管合作治理的优势清晰可见,但过程中的挑战也不容忽视。首先,合作治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且未必能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此外,在多方共同合作的情形下,个别角色可能会变得模糊,导致执行上的困难。这些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参与者的责任不明、不平等的权力结构,以及信任的缺乏等因素。
合作治理的实践案例层出不穷,例如在澳大利亚的洪水危机管理及城市增长管理、在纽西兰的社区愿景规划,还有纽约的重建进程中,都是合作治理的具体运用。这些例子显示了不仅公部门,还包括私部门和公民社会的合作是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所不可或缺的。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治理的未来无疑需要更多的合作和协作,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政策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未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以克服当前的治理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