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为了统计目的,将一些聚居地划定为「人口普查指定地区」(Census Designated Place,简称CDP)。这种定义不仅是为了精确描绘社区的分布,也使那些尚未成立为正式城镇的社区能够获得统计数据的认可。
CDPs是统计实体,反映美国各地的人口分布和社区特征。
自1980年以来,在每次的十年一次普查中,CDP的使用变得愈加广泛。它为无法成为正式自治城市或乡镇的小社区提供了一种身份识别,这些地方一般会围绕一个因居民而知名的核心地区。这样的社区通常在居民日常交流中被广泛使用,虽然它们的具体边界可能并不固定,也可能只有部分居民使用该名称来获取相应的服务。
CDP的边界随着人口及聚居模式的变化而变动,且这些变化可能不符合当地对于社区边界的认知。
在CDP的划定上,人口普查局的准则要求社区名称必须是当地居民日常交流中认可的名称。然而,这并不要求所有居民都必须对此名称有共识。在这样的定义下,某些地区或许会被划分到多个CDP,或是多个社区可能合并为一个CDP,以反映更真实的聚居状况。
自1790年进行首次人口普查以来,人口普查局对某些未成为正式地区的社区开始收集数据。其中不乏一些以后成为大城市的地区。从1940年开始,有关「未建制地区」(unincorporated places)的报告开始制作,持续使用这种分类一直到1970年代。随着1980年的普查,这种定义转变为目前的CDP,充分反映出小社区的状况。
CDPs的出现,使得即便是小型社区也能在统计数据中占有一席之地。
将某个地区列为CDP目的是多重的。首先,它让一些不隶属于任何法人单位的聚居地得以被视为统计类别,从而更好地反映地方发展与资源分配的需求。这也使得CDP能够将自身的数据与全美城市的数据进行比较。
例如,位于密歇根州的Whitmore Lake与佛罗里达州的The Villages便是CDP的代表案例。这些地方或许不具备正式的城市或村的地位,但其聚居人数和社区影响力却使它们在统计数据中占有一席之地。
人口普查局在设计CDP时考量到不同的社区特色和居民需求。透过定义为CDP,这些地区便能够在同一类别中被理解,无论它们是否具备正式城市的身份。这样的做法让一些历史悠久的社区在地理与文化上都获得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CDP不仅是统计工具,更是一个社区意识的体现。
总结来说,CDP的划定为一些未建制社区提供了统计上的认可。无论是某个大学校园、军事基地甚至是周围的乡村,当被认可为CDP后,它们的社会与经济数据将能够反映其真实的聚居状况。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是否能够更深入地思考这些社区背后的故事与本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