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消费社会中,许多人对于使用信用卡购物的体验感到相对轻松,这背后反映出一些有趣的心理现象。根据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的研究,这种现象可以用「心理会计」(mental accounting)来解释。心理会计是一种消费行为的模型,试图描绘个体如何对经济结果进行编码、分类和评价。
「所有组织,从通用汽车到单个家庭,通常都有明确和/或隐性会计系统。会计系统常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决策。」
心理会计的基本概念是,个人在面对资金时并不会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而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例如,某人可能会为日常开支编制一个账户,为储蓄编制另一个账户,这种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
当人们使用信用卡而不是现金付款时,实际上是推迟了支出带来的「支付痛苦」。在心理上,这种延迟使得支付的困扰感减轻,因为将金额与庞大的信用卡帐单相结合,使得每次交易所感受到的支出对比变小。例如,若一个人在他的信用卡帐单上看到 $120 变成 $125,与从 $50 中花 $5 买一件 T 恤相比,前者的心理成本明显较低。
「一个 $30 的 T 恤,从 $50 的口袋中拿出来相比,更大的金额可能让消费者感到更痛苦。」
这一现象大部分源自于「损失厌恶」的心理,即人们对于损失的反应要强于对于同等量获得的反应。因此,在消费中,「支付痛苦」使得人们在用现金购物时面临更大心理负担,选择使用信用卡自然而然变得更受欢迎。
使用信用卡的另一个原因源于「交易价值」的概念,即消费者对于满意交易的感受。如若支付的价格低于他们心中的预设价格,相对地他们会将此交易视为胜利,而如果他们支付的金额等于或高于这个参考点,就会感受到「交易痛苦」。使用信用卡时,金额虽然不会减少,但其相对于整体帐单的感知影响着他们的购物体验。
「心理会计挑战了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资金等价性原则,特别是在消费和储蓄的行为上。」
这种心理会计的影响在行销中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企业在制定市场策略时,可以利用消费者对于不同收费方式的反应。例如,独立的促销与捆绑销售,能够激发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使得他们即使在面对金钱支出时也能感受到较低的痛苦。
实际上,心理会计的原理也被政府在公共经济政策上加以运用。当消费者或选民面对决策时,认知及结果的感知常常会受到心理账户划分的影响。比如说,在讨论税制改革时,能够有效理解社会群体如何运用预算,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的公共资源配置方案。
总的来说,使用信用卡购物的轻松感觉是许多心理现象交织的结果。消费者在此过程中,无形中进行了复杂的心理会计,使得每次购物的「痛苦」感得以最小化。但这也引发了一个重要的思考:在这种便利的表象下,我们是否忽略了信用卡消费可能带来的长期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