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帐户的概念是由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提出的一种消费行为模型,此模型探讨人们如何编码、分类和评估经济结果。心理帐户不仅影响个人的消费决策,还对他们的情感反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有组织,从通用汽车到个人家庭,都拥有明确和/或隐含的会计系统。这些会计系统往往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决策。”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帐户的建立有助于人们在管理和追踪开支及资源方面自我控制。人们通常会将资金划分到不同的心理帐户中,例如储蓄(如买房存款)或花费类别(如交通费、衣物或水电费)。这种划分导致了人们对不同心理帐户的金钱、开支和损失有不同的安抚及评价。
理查德·泰勒将心理帐户的概念分为两个主要原则:收益和损失的分隔,及帐户参考点。
心理帐户的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往往将收益和损失进行分隔,而不是将其综合考量。举例来说,人们更愿意花20分钟车程来省下5元钱,当这是追加在15元的花费上时,而非125元的花费上。这表明当面对较少的较小开支时,人们更有动力去赚取“节省”。
帐户参考点则是指人们根据先前的结果在同一心理帐户中设置当前决策的参考点。例如,赌徒在一天结束时更有可能进行风险性投注,因为他们将每天的赢利和损失分隔在不同的帐户中,这使得他们希望平衡每天的收益和损失。
消费者的“支付痛苦”感知会影响其消费行为。当考虑开支时,消费者会将费用与心理帐户的大小进行比较。举例而言,支付30元的T恤,在50元的钱包中看起来会感觉更具负担,而在500元的支票账户中则相对较少。
“支付痛苦是一种与财务损失相关的负面情感反应。”
心理帐户的概念实用于解释消费者行为,特别是在网上购物、消费奖励点、公共税收政策等方面。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进行购物时,往往显示出比使用现金时更大的支付意愿,这是因为用信用卡消费时支付的延迟和对于总账单的模糊感使得“支付痛苦”感知降低。
心理帐户的原则帮助市场营销者预测客户对价格捆绑和产品分隔的反应。当面对不同类型的消费时,消费者会更积极地反应于收益的分割与损失的整合。例如,汽车经销商常常将附加功能整合成一个价格,但又分开列出每一个项目,以此诱使消费者。
此外,心理帐户对公共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产生了影响。政策制定者可将心理帐户的概念应用于制定公共系统,企图识别市场失灵、资源重新分配或降低沉没成本的显著性。许多研究已经证实这一理论,例如,在对美国的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的分析中,发现家庭对SNAP资金的消费明显高于其他资金来源。
这不仅表明了心理帐户在个人经济行为中的影响,还推动了有助于合理规划和资源分配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在这一背景下,心理帐户是否会在未来的经济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