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帐户的概念源自于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旨在解释人们如何将金钱进行分类、评价,以及对经济结果的反应。人们常常会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心理帐户,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他们的开支。此种分类方式不仅影响消费决策,还对人们的财务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心理帐户的模型显示,消费者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往往会将资金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来进行管理与监控。
心理帐户有两个主要原则,分别是「收益与损失的分隔」以及「帐户的参考点」。这些原则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他们的经济结果如何受到影响,并调整他们的消费行为。
根据心理帐户的理论,人们通常会将收益与损失分在不同的心理帐户中,而不是将其整合在一起。这样的行为会影响人们对财务状况的评估,例如,当人们在一次购物中获得优惠时,他们可能会更愿意去享受这笔获得的金钱,而不是将其看作是总资产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花费$30买一件T恤,当这笔支出来自于$50的钱包时,所产生的心理痛苦会比当支出来自于$500的银行账户时更大。
帐户的参考点则是指人们根据过去的结果设置的标准。这意味着以前的经验会影响他们当前的决策。例如,在赌博时,玩家可能会根据前几轮的结果来判断他们在最后一轮中进行冒险的意愿。此外,这种模式在其他消费行为中亦有所体现,例如,当某个账户已经有了利润,人们可能就更愿意冒险去追求更高的收益。
心理帐户能够显示人们如何将其财务资源分开分类,并进而影响他们的决策过程。
心理帐户这一概念的出现,为消费者行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特别是在网上购物、企业奖励计画和公共政策等领域。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时,通常会比使用现金更愿意进行花费,因为信用卡将当前的支出延迟至月末,使得实际消费的痛感减少。
消费者在使用信贷时,对于支出的敏感度会显著减少,这是心理帐户效应的一个例证。
在公共政策领域,心理帐户的概念也同样适用。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人们的心理帐户进行相应的政策设计,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举例来说,研究显示,对于补助金(如营养补助计划)的支出,家庭往往不会将其与现金资源混为一谈,导致他们在其预算上做出不同的消费决策。
在还有很多待发掘的领域中,心理帐户的应用是无穷的。未来,研究者以及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利用这一概念来促进社会的整体福祉。
那么,您是否考虑过自己的开支习惯是否也受到这些心理帐户规则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