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印度国会通过了《公民(修正)法案》(CAA),这一法律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抗议潮。该法案旨在为来自阿富汗、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的宗教迫害少数群体提供加速获得印度国籍的途径,但此法案的宗教性质使其受到广泛争议。
该法案首次将宗教作为印度法律中公民身份的明确标准,这一举措引发了全球的批评。
根据该法案,2014年12月31日前入境的、遭受"宗教迫害或宗教迫害恐惧"的少数群体,包括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佛教徒、琐罗亚斯德教徒和基督徒,将有资格获得印度国籍。然而,法案未对穆斯林设立类似的国籍条件,并因此受到许多专家的质疑和批评。特别是,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将此法案形容为“根本性歧视”,指出要保护受迫害群体应通过一个非歧视性的“强大国家庇护系统”来实现。
法案的通过在全国各地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尤其是在亚萨姆邦和其他东北地区。当地居民担心,这将导致他们的“政治权利、文化和土地权利”的丧失,并引发进一步的移民潮。此外,各地的抗议者还对该法案的宗教歧视表示不满,并呼吁同样应该为穆斯林难民和移民提供国籍。大学校园内的抗议活动尤其引人注目,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和贾米亚米利亚伊斯兰大学的学生控诉警方的暴力镇压行为。
抗议活动导致数名示威者丧生,抗议者和警察均有受伤,数百人被拘留,某些地区的互联网和手机连接也被暂停。
面对各地激烈的抗议,某些州甚至表示将不会执行该法案,而印度政府则回应称,这些州没有法律权力停止CAA的实施。 2024年3月11日,内政部正式宣布了CAA的实施规则,并于2024年5月15日,发放了首批14份国籍证书,这一过程标志着该法案的实施步伐向前迈进了一步。
自然,这一切都让人反思,这样的法律对印度的社会多元性和和谐发展意味着什么?
印尼宪法自1950年开始就保障所有居民的公民身份,并未基于宗教进行区别,这使得此次CAA的通过更加引人关注。
自此之后,移民和难民的问题在印度社会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和不安。该法案对全国的影响深远,许多人担心它可能成为政府推动更多种族和宗教优越权的工具。一方面,该法律承载着为遭殖民迫害的群体提供庇护的理想,但另一方面,即针对特定宗教群体的排斥也显示出国家的歧视根源,这是引发全国性抗议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学术界、社会动态和国际关系上,CAA被视为当代印度最大的政治争议之一。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次抗议活动不仅是一次反对法律的运动,更是一次对印度社会文化、政治结构的深刻反思。抗议声浪虽然激烈,但它们能否改变政策,让所有受迫害的宗教群体(无论是信仰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能在印度找到栖身之所,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议题。
在如此多矛盾和张力的环境中,印度该如何构建一个包容的社会,以确保所有公民的权利不受基于宗教的歧视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