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印度国会通过了《公民(修正)法》,该法案修订了1955年的《公民法》,为来自阿富汗、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的受迫害宗教少数群体提供了一条加速获得印度公民身份的途径。根据该法,符合条件的宗教少数群体包括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帕西教徒和基督教徒,但却没有提到穆斯林。这样的条例使该法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的批评。
该法首次明确以宗教信仰作为印度法律下公民身份的判准,引起了全球的谴责。美国国务院对此表示,该法案存在“根本性的不平等”。
根据印度政府的说法,巴基斯坦、阿富汗与孟加拉国的国教为伊斯兰教,因此声称“穆斯林不太可能面对宗教迫害”。然而,批评人士指出,在这些国家,包括哈扎拉人和艾哈迈迪人等穆斯林群体实际上遭受着迫害。除此之外,政府对于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难民却完全不予考虑,这引发了对政府选择性偏袒特定宗教群体的质疑。
印度的部分地区,尤其是阿萨姆邦和东北部地区,因为对该法案的激烈反对而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当地居民担心,向难民和移民提供印度国籍会削弱他们的“政治权利、文化权利和土地权利”。抗议活动中,学生和民众遭到警方的残酷镇压,导致了多人的死伤和大规模逮捕。
“该法案对穆斯林的排斥使许多人担心,这将成为一种政治工具,用以将许多穆斯林公民变成无国籍者。”
印度的《公民法》自1950年开始施行,最初保证所有居民无论信仰宗教均可获得国籍。历史上,由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各种关于国籍的修正案相继被提出。但2019年的修正案却是首度将宗教作为获得国籍的明确标准,使得这一法案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根据《公民(修正)法》,在2014年12月31日之前抵达印度的受迫害少数群体将不再被视为非法移民,并能够在六年内获得国籍,这一规定无疑在支持巴基斯坦及孟加拉的印度教徒和其他宗教少数群体的基础上引发了对穆斯林移民的不公正对待。
该法的过程可追溯至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迁徙历史。在印度内部,面临着庞大的非法移民群体,尤其是来自孟加拉的移民。无数的难民流入,原因涉及经济、文化及暴力背景等因素。 1980年代以来,孟加拉国的慢性贫困与宗教紧张局势加剧了这一现象。
“印度长期以来的立场是:这些难民应在国内情势正常后返回他国。”
根据美国难民与移民委员会,印度是全球最大难民接收国之一,接纳了来自不同背景的难民。然而,印度尚未签署1951年《联合国难民公约》,这使得难民的身分问题变得复杂,更增加了政府针对不同宗教群体的歧视性法律立场的争议。
与此同时,印度人民党(BJP)自1996年以来一直将“检测、删除和驱逐”视为其政治主张的核心。在2016年的阿萨姆邦选举中,BJP承诺将驱逐非法移民,同时也承诺保护来自孟加拉的印度教难民。这样的政治语言无疑对于该党在北部地区的选应无直接关联,报导指出,这种宗教选择性的法案正在考验着印度的宪法精神。
“在许多人看来,该法的通过标志着印度正在向排外主义靠拢。”
在全国范围内,公民(修正)法案的施行伴随着各种争议,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高校学生发起的抗议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成为捍卫多元宗教共存的重要阵地。观察人士强调,这一法律的推进不仅影响了难民的生活,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印度长期以来在宗教和公众身份上的共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不同宗教群体的分歧与矛盾扩大,该法案是否将加剧社会的撕裂与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