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人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压力。其中,资源的管理与损失的影响不容忽视。根据Hobfoll的资源保全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对资源的损失反应远比获得资源来得敏感,这揭示了当代压力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
资源包括任何人所珍视的物品、状态和条件,资源的损失会驱动个体产生压力。
资源保全理论在1989年发表,作者Stevan E. Hobfoll对压力的理解进行了深化。他提出,心理压力可能出现在三种情况下:资源的潜在损失、实际的净损失,或是投入大量精力后获得的资源远远不足以弥补所付出的成本。因此,资源不仅关乎物质,还包括情感、时间与社会支持等多方面。
在历史的背景下,资源保全理论的发展是建立在多个压力理论之上的。 Walter Bradford Cannon在1932年就为压力的概念打下了基础,Hans Selye于1950年将压力视为保护个体免受环境挑战的一种方式。其后,Elliot与Eisdorfer于1982年则将压力界定为一种刺激,与环境需求和个体的应对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这在Joseph McGrath于1970年提出的稳态模型中得到了进一步支持。
其一,资源损失的优先性原则表明,资源损失对个体的伤害远比相同程度的资源获得要来得严重。
这一理论的核心可归结为两个基本原则:首先,资源损失的优先性;其次,资源投资原则。前者强调人们对于资源损失的敏感性,而后者则表明,人们倾向于投入资源以保护现有资源、从损失中恢复并获取新资源。
这些资源可包括健康、幸福感、家庭、以及生活的意义感。正如2018年《组织心理学年鉴》中指出的,社会支持与情感控制的有效应用,可以将个体在困难环境下的脆弱性降到最低。
资源的初步损失将导致未来更多的资源损失,而资源的初步获得则会促进未来的资源增长。
不同的研究领域也相继对资源保全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在工作和家庭压力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过多地投资于工作的资源可能会导致家庭关系的问题。而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则揭示,资源的使用与个体情绪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最近的研究表明,情绪耗竭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尤为显著。
资源保全理论特别集中于工作倦怠的研究,并且一系列的元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Lee与Ashforth于1996年的研究探讨了需求与资源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人们对于需求的增加相较于资源的增加更为敏感。
此外,Park等在2009年的元分析研究中证实了工作控制与倦怠之间的关联性,指出职业行使自由度的能力与个体的脱个人化和个人成功感受相关。
尽管资源保全理论在工作倦怠领域的应用日益增长,但在其他压力研究方面仍然缺乏相应的元分析。这使得该理论仍有进一步探索和拓展的空间,尤其是在非人类服务职位的研究中,需要更多的实证来验证其适用性。
资料显示,人们对资源的敏感度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那么,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我们又该如何平衡对资源的追求与保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