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压力似乎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常态。而这种心理压力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根据资源保护理论(COR),我们理解到,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人们对资源的渴望与保护。这一理论最早由斯特凡·霍布弗(Stevan E. Hobfoll)于1989年提出,目的是扩展对压力的理论架构,其核心概念是资源的保护与追求。
霍布弗指出,心理压力的出现有三种情况:资源损失的威胁、实际的资源净损失,及在耗费资源或付出重大努力后未能获得新资源。
根据COR理论,资源涵盖各种个人重视的元素,包括实物、状态及条件。当这些资源遭受损失时,个体会转向不同程度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又进一步影响行为与心理健康。
COR理论的形成背后,有着悠久的心理学研究历史。早在1932年,沃尔特·布拉德福德·坎农(Walter Bradford Cannon)便是首批探讨人类压力概念的研究者之一。他专注于如何应对压力。随后,汉斯·塞利(Hans Selye)在1950年接续这项研究,指出压力是保护身体的机制。到了1982年,艾略特与艾斯多尔费则认为压力应被视为刺激,而非反应,这一观点在部分科学界得到了认可。
然而,COR理论的核心基础主要源自于约瑟夫·麦克格拉斯(Joseph McGrath)在1970年建立的恒常性压力模型,这一模型将压力定义为环境需求与主体反应能力的失衡。
COR理论涵盖了两个基本原则,旨在保护资源不被损失。首先是资源损失的首要性原则,这意味着资源的损失比资源的获得对于个体的危害更大。例如,失去薪水所带来的伤害将远超过同等金额薪水增加的正面影响。
第二个原则为资源投资,这表明人们会倾向于投资资源,以保护自己不遭受损失、从损失中恢复,以及获得更多资源。根据《组织心理学年刊》的期刊文章,资源可以包括「健康、幸福、家庭、自尊以及生活的意义感」。
COR理论在多个研究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工作/家庭压力、职业倦怠及一般性压力。特别在工作/家庭压力的研究中,COR理论探讨了资源分配如何影响人们的家庭生活。一些研究显示,过度投入资源于工作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家庭问题。
另外,针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则关注资源使用对情绪的影响,并发现情绪疲惫与抑郁症状之间有着最强的关联。
在一般性压力方面,COR理论也探讨了资源损失如何影响个体的压力水平。虽然COR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但目前尚未有针对其他压力研究的统合性分析。
例如,Lee和Ashforth于1996年的一项统合分析研究了需求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并发现资源损失的首要性原则得到了证实。这项研究表明,个体对于需求的敏感度高于资源的获得。在工作控制与COR的关联方面,Park等人在2009年的统合分析研究中指出,工作控制的构念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相互关联。
随着对COR理论的深化研究,我们不禁要思考,在这样的资源理论中,个体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资源,以降低压力并提高生活质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