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造口术(或称胆囊引流)是一项用于透过皮肤或内视镜方法引流胆囊的医疗程序。此程序涉及在胆囊中创建一个造口,以便放置引流管或支架,首度由美国外科医生约翰·史陶夫·波布斯(Dr. John Stough Bobbs)于1867年进行。这项手术通常在病患有胆囊炎或其他胆囊疾病且病情严重时进行,需要推迟或延迟胆囊切除术。 2007年,托德·巴伦(Dr. Todd Baron)和马克·托帕奇安(Dr. Mark Topazian)首次进行了内视镜下胆囊引流术,并使用超声波引导穿刺方法,在病患的胃壁上放置塑料胆道导管进行胆囊引流。
胆囊造口术常用于不适合手术的胆囊炎病患,其适应症包括:
- 重病患者无法进行手术切除
- 无法耐受麻醉的患者
- 手术风险高的患者(ASA身体状态分级 III)
- 对药物治疗无反应的患者(临床未改善至少72小时后)
- 严重急性胆囊炎(根据东京指导原则的三级)
胆囊造口术的禁忌症包括:
- 出血倾向
- 皮肤与胆囊之间有肠道内容物的介入(增加器官穿孔风险)
- 胆道腹膜炎
- 腹水
经皮胆囊造口术在镇静下进行,并在超声(US)或电脑断层(CT)影像指导下进行。选择此程序方法时有三个主要考量:
经肝
:此方法最为常见,透过肝脏刺入胆囊。这种方法的优点包括较少的胆漏,因为肝脏与胆囊相贴并能起到压迫作用,降低肠道穿孔风险,以及在严重腹水患者中有更好的预后。经腹膜
:当解剖挑战或肝疾病及出血倾向使得经肝途径无法进行时会使用此方法。此方法的主要优势是降低肝出血风险,缺点是增加胆漏的发生率。
在进行手术前,需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彻底分析,以评估胆囊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情况。对于患者的临床状态、药物、及实验室数据进行审查以确保患者为手术做好准备。
手术部位消毒后,局部麻醉,然后在右上腹(RUQ)做小切口。接下来,可选择两种主要技术进行胆囊造口术:
塞尔丁格技术
:此技术开始时,使用18或19号针,透过切口导入胆囊,然后逐步更换为更大的扩张器以扩大开口,最后插入8法国的钩形导管或更大的导管。穿刺技术
:用一个8法国的钩形导管的穿刺器进行造口,直至其进入胆囊。
胆囊造口术是一个具有并发症风险的医疗程序,大约10%的病例中出现并发症。最常见的问题包括导管脱落、堵塞或胆漏;这些虽然常见,但被认为是轻微并发症,但重大并发症如败血症、重大出血等则较为少见。
作为经皮胆囊造口术的替代,可以使用内视镜路径。主要有两种技术:内视镜经乳头胆囊引流(ET-GBD)和内视镜超声引导胆囊引流(EUS-GBD)。这些技术考虑在病例适合内视镜程序却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中使用。
此程序在内视镜下进行,透过导管进入胆囊以进行引流。缺点包括ERCP程序引起的胰腺炎风险增加,及其较低的成功率。
EUS-GBD允许内部引流,通过从胃或十二指肠插入金属支架进行。此方法具有高成功率且较少并发症,但若未能进行成功或有食物堵塞风险。
在进行胆囊造口术后,经过适当的观察期后,是否应考虑进一步的胆囊切除术来减少未来的胆囊炎发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