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胶质瘤,亦称为星形胶质细胞瘤,是一种源自大脑中特殊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脑瘤。这种肿瘤通常不会扩散到大脑以外的部位,也不会影响其他器官。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星形胶质瘤可以分为低级和高级两类,而后者的侵害性和进展性较强。天文学家表示,虽然星形胶质瘤可在任何年龄出现,但低级型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而高级型则主要影响成人。
「星形胶质瘤的形成过程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可能有助于发展新的治疗方法。」
星形胶质瘤造成的区域效应主要由于其压迫、侵入和破坏脑组织,导致血液和静脉缺氧、营养竞争、代谢终产物的释放以及细胞介质的释放和招募,这些都会干扰正常细胞功能。此外,颅内压升高也可能是因为肿瘤质量效应、血液量升高或脑脊髓液量增加而引起的。
高级星形胶质瘤的一个主要特征是CDKN2A/B基因的同源缺失。最近的研究还揭示了 DNA 转录数量变异(CNAs)的全基因组模式,这与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对于一些低级星形胶质瘤患者来说,鉴定这些 CNAs 基因型能够预测大约一年的生存期。
诊断星形胶质瘤通常需要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来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特性。 CT扫描通常显示第三和侧脑室的变形,并驱动前部和中部大脑动脉。确定肿瘤分级则需进行组织学分析,医生首先会询问症状并进行基本的神经学检查,然后要求进行 CT扫描和 MRI。
「医生会在CT扫描的过程中,从各个不同的方向拍摄脑部的X光,最终由计算机合成断层影像。」
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级系统中,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级系统最为常用。该系统于1993年建立,旨在消除诊断上的混淆,并依据肿瘤的历病学特征将其分为四级。根据WHO的数据,最低级的星形胶质瘤(I级)仅占星形胶质瘤的2%。
婴幼儿或年轻人中的低级星形胶质瘤大多可以经过手术切除而存活多年,而对于高级星形胶质瘤来说,完全切除几乎成为不可能,因为肿瘤细胞会扩散至正常脑组织中。因此,高级星形胶质瘤经常复发,即使经过手术或治疗后,也无法根除,至今对于高级星形胶质瘤的根治性干预仍属虚无。
「目前针对高级星形胶质瘤的病人护理主要集中在缓和治疗上。」
例如美国共和党政治策略家李·阿特瓦尔于1990年被诊断为星形胶质瘤,并在接受治疗一年后不幸去世。长期美国参议员泰德·甘迺迪也因恶性胶质瘤去世。此外,许多知名人士在诊断后都曾面临与此疾病的斗争,让我们对于这种肿瘤引起的潜在风险有所警觉。
这些案例不仅让人关注星形胶质瘤的影响,也引发对于脑瘤形成过程的深入思考。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瘤形成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们又该如何更有效地对抗这种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