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胶质瘤(Astrocytoma)是一种源于大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脑瘤,这类脑瘤的特点是不易扩散至其他器官,主要限于大脑和脊髓。星形胶质瘤是脑胶瘤中第二常见的类型,它的发生可遍及大脑的各个部位,偶尔也可见于脊髓。根据病变的侵袭性,星形胶质瘤可以分为两大类:由于影像学上可以清楚界定的非侵袭性肿瘤,以及在大脑内部广泛扩散的高级星形胶质瘤。对于这种恶性程度和治疗难度高的脑瘤,医学界仍在努力揭开其秘辛。
星形胶质瘤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其对脑组织的压迫、侵入与破坏,导致局部缺氧、避免血液流量,并且会抢夺营养,这些都可能释放出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代谢产物。随着脑瘤的增长,患者可能会因颅内压力升高,导致头痛、恶心和视力问题等症状。
高级星形胶质瘤的主要特征是CDKN2A/B的同源缺失,并且DNA的拷贝数变异(CNA)模式已被确认,这与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反应相关。
诊断星形胶质瘤通常需要使用电脑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来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及特性。 CT扫描能显示脑室的变形以及血管的位移,进而帮助判断肿瘤的状况。进一步的组织学分析则能提供更明确的分级诊断。
在多种脑肿瘤的分级系统中,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系统最为常见,它将肿瘤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四级代表最具侵袭性的肿瘤。这些分级系统基于对病变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如细胞异型性、细胞分裂等变化,这些都能预示肿瘤的恶性潜力。
对于低级星形胶质瘤,肿瘤的切除可使患者延长生存期。对于高级星形胶质瘤,目前已无法完全去除肿瘤,因为肿瘤细胞已扩散至正常的脑组织。这使得肿瘤在初次手术或治疗后重新发作的概率提到一个很高的层面,对患者的管理主要集中在缓解症状方面。
多位知名人士如美国参议员泰德·甘迺迪(Ted Kennedy)和职业摔角手马特·卡波特利(Matt Cappotelli)都曾被诊断为星形胶质瘤,这些案例引起了社会对于脑瘤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星形胶质瘤的理解及治疗方案的探索仍然在继续,然而,真正的治疗方案究竟何时能够出现,依然是未来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