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肠发炎,亦即阑尾炎,是阑尾的发炎症状,通常伴随着右下腹疼痛、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等明显的体征。但令人惊讶的是,约40%罹患者却并未出现这些典型的症状。这究竟是为什么?
阑尾炎的发病原因通常是由阑尾腔的阻塞引起的,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这一过程的症状表现相对轻微,使得患者未能及时就医。
阑尾的阻塞常来自粪石,一种由粪便堆积形成的钙化“石头”。研究显示,粪石的存在与阑尾炎的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此外,其他因素,包括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胀、肠道寄生虫、胆石或肿瘤,均可能导致阑尾的阻塞。
当阑尾堵塞后,压力增大、血流减少及细菌增长等因素开始链接,导致发炎的发生。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可能使得组织受损,甚至导致浸润型的坏死。如果无法及时治疗,炎症可使阑尾破裂,导致细菌泄露进入腹腔,进而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腹膜炎和败血症。
诊断阑尾炎主要依赖患者的身体征兆和症状。若诊断不明,则可通过观察、医学影像或实验室检查来协助诊断。
在临床上,医生会通过问诊和体检来评估症状的变化,使用的主要影像检查方式有超音波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虽然CT扫描在检测急性阑尾炎的准确性上通常优于超音波,但是由于对辐射的潜在危险,超音波更适合用于儿童及孕妇的初步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阑尾炎的标准治疗方式是进行手术切除发炎的巢尾。手术可以透过开腹(剖腹术)或经小切口的微创手术(腹腔镜手术)。手术不但能降低阑尾破裂的风险,还能避免后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根据统计,2015年全球约有1160万例阑尾炎病例,导致约50,100人死亡。这一数字均凸显了该疾病的严重性与紧迫性。
急性阑尾炎的表现,包括急性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这些都是临床上较为明显的症状。随着阑尾的肿胀和发炎程度加深,疼痛常常会转移至右下腹部,并在该处集中。这一典型疼痛转移,不过在三岁以下儿童中不会显示。
盲肠发炎的病因主要是阑尾的初步阻塞,随着阻塞的进展,阑尾内部将充满黏液并肿胀,进一步引发组织缺血、坏死及脓肿的形成。失去对血流的控制,细菌黏附在破损的阑尾外壁,最终引发阑尾破裂。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将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必要时使用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进行辅助诊断。而在此过程中,医生还需密切注意患者是否有肠道或妇科相关疾病等引起的相似症状。
尽管药物治疗在某些非破裂的阑尾炎病例中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研究显示,在一年内31%的人仍会进行阑尾切除手术。这个数据也引发了人们对治疗方法的思考及探讨。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使得诊断流程更加高效与准确。在儿童及孕妇的筛检中,即使使用超音波,亦可发现腹腔内液体或明显的阑尾肿胀。对于成人,CT扫描的敏感度及特异性更高,能够更有效地确认诊断。
然而,随着对于阑尾炎诊疗方式的探讨,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与肠道健康之间的关联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低纤维饮食的盛行,被认为是阑尾炎及其他结肠疾病发展的潜在原因之一。这使得调整饮食或许成为预防此疾病的另一种途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了解和关心肠道健康,从而避免潜在的并发症发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