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色素斑点,即脉络膜痣,属于良性(非癌性)黑色素细胞肿瘤。这些色素斑点的特征是呈蓝色或绿灰色的色素性病变,通常位于眼球的前部或后部。虽然大多数脉络膜痣是无症状的,但在某些案例中可能会出现不适的症状。随着深入的研究,科学家们开始探讨脉络膜痣发展为致命的黑色素瘤的原因,以确保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脉络膜痣的发展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监控,可能将会演变为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根据现有的数据,40岁以上的美国成人中,脉络膜痣的患病率约为4.7%。有趣的是,不同种族间的数据显示,白人的患病率相对较高(4.1%),而华人(0.4%)、黑人(0.7%)和西班牙裔(1.2%)则相对较低。不过这些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患病率随年龄而变,55至74岁人群的悬殊比例更高。
脉络膜痣的症状通常与其所在部位有关。例如,如果痣位于视网膜中心以下,患者可能会感受到视力模糊。当脉络膜痣进一步恶化时,可能会导致液体渗出和血管组织异常发展,甚至引起视网膜脱落的情况。
诊断脉络膜痣通常依赖眼科检查和进阶的影像学技术,如眼底摄影、超声波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这些技术能够帮助医生清晰地观察到痣的特征,并进行正确的评估。
“在正式诊断之前,大多数脉络膜痣仅在例行的眼科检查中被发现。”
脉络膜痣有不同的类型,包括光环型脉络膜痣、巨大脉络膜痣和具有硬块的脉络膜痣。这些类型中的每一个都有其潜在的恶变风险,特别是巨大脉络膜痣被发现与黑色素瘤的发展风险相关。研究显示,约18%的巨大脉络膜痣在10年内会转化为黑色素瘤。
在诊断的过程中,如果脉络膜痣展现出过多的风险特征,例如较厚的肿瘤或伴随视力下降等症状,则需要格外警惕。
“如果在三种或以上的不良风险因素的影响下脉络膜痣发展,转变为黑色素瘤的风险甚至可超过50%。”
科学家们目前对脉络膜痣为何转变为黑色素瘤的原因仍在进行深入研究。虽然不常见,但脉络膜痣的恶变率相对较低,大约每9000名美国人中才有一例转变为黑色素瘤。对于某些患者来说,基因组成和环境暴露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脉络膜痣通常不需要治疗,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会引起任何不好症状。然而,专家建议,40岁以上的成年人应定期接受眼科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潜在的问题。如果脉络膜痣变化并开始影响视力,则可采用抗 VEGF 药物进行治疗。
“人工智慧技术也被认为在黑色素瘤及脉络膜痣的诊断上可能会有所贡献。”
透过对于脉络膜痣及其潜在恶变可能性的深入理解,我们或许能够早期识别问题并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然而,还有许多未解的谜团需要我们共同探索:是否有可能未来会有新的诊断或治疗手段能够有效预防黑色素瘤的发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