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嗜酸性白血球是一种重要的白血球类型。当这些细胞的数量低于正常水平时,这种现象被称为嗜酸性白血球减少症(eosinopenia)。这种情况可能与多种疾病状态或生理变化有关,从而引起医疗专业人员的深入关注。这篇文章将探讨嗜酸性白血球数量减少的潜在原因及其可能对健康的影响。
嗜酸性白血球通常被认为在对抗过敏和寄生虫感染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它们在其他病理的作用仍在持续研究中。
在临床实践中,嗜酸性白血球减少的定义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般认为,如果每微升血液中的嗜酸性白血球数量低于50个细胞,就可视为减少症。部分医疗机构则将10个或更少的细胞亦定义为异常,甚至有些实验室将0个细胞视为正常范围内。由于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通常数量较少,并且其数量可能随时间变化,因此确诊嗜酸性白血球减少症可能会面临挑战。
有研究表明,与其他嗜粒细胞不同,嗜酸性白血球的数量会在内源性酪氨酸类物质释放后减少。当机体释放肾上腺素等物质时,可能会影响骨髓中嗜酸性白血球的生成,造成血液中数量的下降。具体来说,肾上腺素似乎可以通过β-肾上腺素能通路来影响嗜酸性白血球的数量。
类固醇已知会影响数种血液成分,包括减少嗜酸性白血球的数量。这一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类固醇会促使这些细胞离开血流,进入组织,从而减少血液中的数量。此外,类固醇还会抑制骨髓中嗜酸性白血球的释放,并有理论认为,这些细胞在血液中的凋亡(apoptosis)也是类固醇导致其数量减少的一个原因。
许多针对嗜酸性白血球的药物被用于缓解由这些细胞介导的疾病。这些药物包括梅波利单抗(mepolizumab)、雷珠单抗(reslizumab)和本拉珠单抗(benralizumab),它们旨在减少嗜酸性白血球的数量,以此来改善病人的症状。
嗜酸性白血球在炎症和感染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其减少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清楚。有观点认为,嗜酸性白血球的减少可能是免疫系统失调的表现。在面对病原体的时候,免疫系统通常会发动所谓的“1型炎症”,这会动员特定的免疫细胞来清除病原体。然而,这反过来可能会对宿主组织造成额外损伤,因此嗜酸性白血球作为“2型炎症”的一部分,可能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组织。
持续的嗜酸性白血球减少可能与败血症的更差临床结果有关,包括更高的死亡率和住院再入院率。
最新的研究发现,嗜酸性白血球减少也可能与COVID-19的病程相关。有研究显示,在住院患者中,53%的病人表现出嗜酸性白血球减少,而在一些死亡病例中,这一数字甚至上升至81%。这表明,嗜酸性白血球的减少可能与病人的病情严重度有关,但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否会直接影响疾病的进程。
嗜酸性白血球的数量减少可能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内源性物质、类固醇的使用和某些药物治疗等。这一现象不仅可能与多种健康状况有关,还可能在败血症和COVID-19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揭示嗜酸性白血球减少的具体机制及其在各种疾病中的潜在影响。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是否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和治疗嗜酸性白血球减少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