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變遷日益嚴重的當下,全球145個國家的淨零排放承諾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些國家,涵蓋了近90%全球排放,正朝向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邁進。這一潮流不僅是對全球升溫的回應,也是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追求。
「淨零排放的實現不僅依賴於科技的進步,也需要全球各國合作與政治意願。」
淨零的概念強調,為了減緩氣候變化,必須將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減至接近零後,再通過碳抵消等方式處理剩餘的排放。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加入這一行列,市場上出現了多種淨零標準,但這些承諾的實質內容卻亟待釐清。許多專家指出,這些目標的可信度並不高,因為缺乏約束性的法律規範。
「在全球碳排放中,只有7%的排放量被可信的淨零目標覆蓋。」
自2018年《巴黎協定》確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框架以來,淨零排放理念的提出至關重要。該協定明言,全球必須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氣體排放與移除之間的平衡」。然而,具體的減排路徑和技術方案,仍然是許多國家和企業面臨的巨大挑戰。
除CO2外,對其他溫室氣體如甲烷和氮氧化物的減排工作同樣不能被忽視。專家認為,雖然甲烷的減排目標可以更為集中,但為了達成全面的淨零目標,所有溫室氣體的減排工作都必須捍衛。
「所有溫室氣體的減排工作都是緊迫的,尤其是一些短壽命氣體,它們在短期內對升溫的影響極大。」
在各個行業中,企業對淨零目標的承諾也越加強烈。根據最新報導,近65%的全球最大兩千家上市公司和63%的《財富》500強企業已設定淨零目標。這種趨勢不僅彰顯了企業的環保承諾,也突顯了投資者對可持續發展需求的加強。
然而,由於缺乏有效的執法機制,這些承諾的真實性受到質疑。很多公司在計算其排放時,往往忽略了範疇三(即供應鏈和產品使用等相關排放),這使得他們的淨零宣言可能存在誤導性。
「許多公司宣稱其操作的淨零排放並未計入客戶的燃燒排放,這讓排放數據變得不完整。」
在氣候行動的緊迫性日益增加之際,企業和國家需要更加透明和負責任地施工其淨零計畫。相比之下,較為優良的標準,像是科學基準目標倡議(SBTi)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則要求企業在實現淨零目標的過程中,必須遵循更為嚴格的指導方針。
隨著各國紛紛提升其氣候目標,國際間也對如何確保這些承諾的嚴謹性進行了熱烈討論。如何制定切實可行的法律框架以支持這些高標準淨零目標的實現,將成為未來氣候政策的重要課題。
「顯著的投資和創新將需要與信實的政策相伴隨,才能夠實現淨零的長期承諾。」
隨著未來的挑戰逐步浮現,這145個國家實現淨零排放的承諾究竟能帶來怎樣的全球變遷與實質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