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日益嚴重,「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這一概念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淨零排放是指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其移除量在一定期間內達至平衡的狀態。為了實現淨零排放,各國和組織都在努力制定減排目標,紛紛轉向可持續能源,尋求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全球約145個國家已宣布或考慮淨零目標,覆蓋近90%的全球排放量。
根據報導,這些國家的淨零目標還涵蓋了92%的全球GDP,以及89%的人口。特別是許多過去對氣候行動持抵制態度的國家,現在也開始響應這一全球號召。大型企業同樣也追隨這一趨勢,約65%的全球前2000家上市公司設立了淨零排放的目標,其中的《財富500強》公司比例更高達63%。
儘管如此,這些淨零承諾的可信度卻存在不小的爭議。雖然61%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涉及到某種形式的淨零目標,然而真正具備可信度的目標卻僅僅覆蓋了7%的排放量。這種情況的存在,源於缺乏強有力的法規約束,以及持續創新和投資的需求,以便實現減碳化的可能性。
淨零排放的貧弱性,反映了目前缺少約束性規範。
從2015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開始作出淨零排放的承諾,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些承諾的真實性和可能性。轉向可持續能源的路徑並不平坦,這需要大量的創新、技術改進以及金融支持。例如,國際能源機構便指出,為了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全球每年在低碳替代品上的投資需要達到4萬億美元。
隨著淨零排放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許多國家開始制定相關法律。目前已有27個國家通過了包括淨零目標的國內立法。相比之下,瑞士等一些國家則正在積極開發這類法律框架。
淨零的設計不僅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還包括減少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如甲烷、氧化亞氮等。為了全面實現淨零,專家建議必須涵蓋所有類型的溫室氣體排放,這樣才能確保人類在減少非二氧化碳氣體排放上也能迅速行動。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淨零政策只針對二氧化碳,但要達到真正的氣候中和,所有類型的溫室氣體都必須納入淨零排放的考量之中。
只有確保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被納入計算,才能實現全面的淨零排放。
在達成淨零排放的路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逃避行為被批評為「綠色洗白」(greenwashing),這意味著它們以淨零承諾來掩蓋實際的環境損害。然而,現有的國際標準和實施框架正逐漸加強,以期讓淨零承諾更具可操作性和可靠性。例如,聯合國推出的《淨零計劃》明確要求非國家實體應當具備詳細的行動計劃及已實施的證據。
可再生能源的普及使得企業有可能實施可持續舉措,這不僅能減少其自身的碳排放,還能促進整體社會向淨零目標的邁進。然而,實現淨零Emission的目標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這也提振了人們對未來氣候政策的期待和擔憂。
最後,人們仍然在思考的是,攸關整個地球未來的這一承諾,我們該如何確保每個國家、每個企業都能切實行動來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