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持續升高的背景下,「淨零」與「碳中和」這兩個名詞經常被混用。然而,這兩者之間存在著重要且微妙的差異。這篇文章將針對淨零和碳中和進行解析,探討它們的定義、目標以及各自的實施挑戰。
淨零通常是指在特定時間內,因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與去除這些氣體之間達到平衡的狀態。為了實現淨零目標,各項減排行動必不可少,這包括從化石燃料能源轉向可持續能源來源。不少組織則是藉由購買碳信用來抵消剩餘的排放。
「淨零」的概念已成為氣候行動的主要框架,越來越多的國家與組織設立淨零目標。
相對於淨零來說,碳中和主要指的是平衡二氧化碳的排放與去除,而不一定涵蓋所有的溫室氣體。這表示有時候碳中和的標準可能會允許大量的碳抵消,與更嚴格的淨零標準相比,碳中和對於減排的要求較為寬鬆。
經常出現淨零與碳中和的混淆,主要是因為它們在某些情境下可視為相同的目標。但實際上,淨零更強調去除不止二氧化碳的所有溫室氣體,而碳中和則專注於單一氣體。為了解決氣候變化,包含所有溫室氣體的綜合淨零排放目標將更加重要。
碳中和策略若只是針對二氧化碳,而淨零則涵蓋所有的溫室氣體。
截至2023年11月,全球約有145個國家已設立或考慮淨零目標,這些國家的目標覆蓋近90%的全球排放。包括一些曾經對氣候行動持抵制態度的國家。根據報告,全球大約61%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受到某種形式的淨零目標約束,然而只有7%的排放量屬於可信的目標。
遵循更嚴格標準的淨零標準通常要求將自身排放降至90%以下,並依賴抵消措施來補足剩餘的10%。但目前並沒有任何國家層級的法律強制企業實現淨零,只有少數國家正在制訂相關立法。此外,許多企業的淨零聲明可信度不高,這反映出需要持續的創新和投資以促成去碳化的可能性。
可信的淨零目標僅涵蓋全球7%的排放,顯示大多數承諾缺乏實質行動。
實現淨零目標的過程中面臨著多重挑戰,例如技術不明、缺乏強制性規範等。許多行業例如鋼鐵、化學品等,在實現淨零的技術路徑上尚不明確,因此需要大量的投資和政策支持來推動進程。根據聯合國的研究,反映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承諾淨零,但這些承諾的可信度仍然非常低,且很難達成。
立法機構和企業需要轉向具體的行動,不能僅僅依賴口頭承諾。未來,制訂明確的淨零路徑和設定可量化的中期目標將變得愈加重要。淨零和碳中和的概念不應僅僅存在於政策報告中,更應深入到每個企業和國家的具體行動上。
究竟在面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挑戰下,您認為我們應該採取何種切實可行的行動來實現這些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