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米到39.3米:ELT設計調整的背後故事是什麼?

當前全球最大的光學及近紅外線望遠鏡,極大望遠鏡(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簡稱ELT),位於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頂部,這項宏偉的工程有著眾多令人矚目的技術創新。然而,隨著設計工作的展開,原本計畫中的42米主鏡像被縮減為39.3米,這一改變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思考與考量?

隨著對更大規模的設計進行評估,ESO的主管指出,合理的尺寸可以依然達成雄心勃勃的科學目標,並確保建設過程在10至11年內完成。

ELT計畫起源於2010年,當時歐洲南方天文台(ESO)選定智利的阿馬宗斯山作為最初的地點。ELT的設計初期包含一面42米直徑的分段主鏡,並且對標了當時的先進技術。然而,在2011年,為了滿足預算及提高工程效率,ESO提出了一項調整建議,將主鏡直徑縮小至39.3米,最終確保了預算從12.75億歐元降至10.55億歐元,這對項目的推進起到決定性影響。

這一縮小設計舉措不僅考量了成本,同時也反映了當前可製造技術的限制,特別是在鏡子分段的運輸及製作上。據職業人士分析,原始設計對應的巨大主鏡面臨著若干技術挑戰,使得該計畫的延誤成為常態。

“將主鏡尺寸縮小至39.3米,代表著我們在技術上變得靈活,能夠藉此確保我們不僅能夠獲得所需成果,也能在建造期間有效掌控時間。”

在這項設計調整之後,ELT的其他組件如四個額外鏡子以及新的自適應光學系統等,皆需因此進行重新設計與實施。所謂自適應光學系統,簡單來說就是能夠自動調整以修正大氣的扭曲,這一能力對於一座如此大型的望遠鏡尤為重要。

隨著整體設計不斷精煉,ELT的建造進度也在逐步推进。2014年官方啟動施工,並於2017年舉行了奠基儀式。在隨後的技術進展中,ELT的建設已於2023年過半,預計在2028年前迎來其首次光照。

至於科學目標上,ELT的功能不僅僅限於觀察更遙遠的星系,還包括對系外行星的深入研究。例如,該項目將能夠尋找地外行星的證據,甚至能夠直接觀測到類地行星的存在及其大氣成分。這些發現不僅是對天文學的一大貢獻,同時也促進我們對於宇宙本質的更深層理解。

然而,這樣的技術背後,正是成千上萬的科學家與工程師的不懈努力與追求。ELT的規模與設計挑戰了我們對目前望遠鏡技術的理解,並可能改變天文學研究的方向。

“ELT的每一次技術創新與設計調整,都是為了能夠揭示宇宙中的奧秘。我們不斷在搬移界限,挑戰自己能做什麼。”

隨著ELT的建設如火如荼,這樣一個巨型望遠鏡的實現將為我們探索未知的宇宙帶來新的可能性。最終,這一項目不僅是一座望遠鏡,更承載著人類對於眾多天文問題的渴望和期待。在這之後,我們是否會因此重新審視我們在宇宙中的地位與角色呢?

Trending Knowledge

何謂‘超級大望遠鏡’?ELT如何將天文觀測提升到新高度?
位於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聖雷蒙德天文台,正見證一項浩大的建設工程——極大望遠鏡(ELT)。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學與近紅外線望遠鏡,ELT的外形令人讚嘆,主鏡直徑達39.3米,而其照明能力則足以蒐集人眼的光線量達100萬倍之多。 這項工程由歐洲南方天文台(ESO)負責,ELT將會以其卓越的觀測性能,推進天文學的前沿。ELT的設計具備誇張的技術特點,例如其可更正大氣失真能力的自適應光學系統,
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的奇蹟:ELT將如何改寫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位於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歐洲南方天文台(ESO)正在興建一座前所未有的天文觀測設施——極大光學望遠鏡(ELT)。這座望遠鏡完工後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光學和近紅外望遠鏡,其獨特的設計和強大的觀測能力將深刻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理解。隨著ELT的建設逐步推進,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在期待這一人類科技的里程碑會為天文學帶來哪些突破性的進展。 ELT的核心是一面直徑達39.3米的分段主鏡,配合4.2米的副
宇宙深處的第一光:ELT如何在2028年迎來‘首光’?
在位於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世界上最大的光學和近紅外線天文望遠鏡——極大型望遠鏡(ELT)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當這個天文觀測站完工時,它將擁有一面直徑39.3米的分段主鏡,以及4.2米的次鏡,預計將在2028年迎來其“首光”的榮耀時刻。ELT的設計將能夠收集人眼的光線量的1億倍,並且能對大氣的扭曲進行校正。 <blockquote> 「ELT的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