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歐洲南方天文台(ESO)正在興建一座前所未有的天文觀測設施——極大光學望遠鏡(ELT)。這座望遠鏡完工後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光學和近紅外望遠鏡,其獨特的設計和強大的觀測能力將深刻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理解。隨著ELT的建設逐步推進,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在期待這一人類科技的里程碑會為天文學帶來哪些突破性的進展。
ELT的核心是一面直徑達39.3米的分段主鏡,配合4.2米的副鏡,這一設計能夠聚集比人眼多出100萬倍的光線,並且能夠修正大氣的失真。據說其成像清晰度是哈勃太空望遠鏡的16倍,這意謂著ELT將能夠觀測到更微小、更遙遠的天體,並為研究系外行星、早期星系及超大質量黑洞提供空前的機會。
「ELT的設計不僅旨在滿足科學目標,還希望在未來的11年內塔完成建設。」
ELT的建設成功關鍵在於其鏡面設計。這座望遠鏡的主鏡由798片六邊形鏡片組成,每片鏡片都有1.4米大小,厚度為50毫米。為了確保光學性能,這些鏡片需要不斷進行清理與重新鍍膜,以保持最佳的反射性能。此外,超過2394個位置驅動器將不斷調整這些鏡片的位置,使主鏡表面的形狀不受外部因素的影響。
ELT的構思可以追溯到2010年,當時ESO理事會選擇位於智利的阿爾馬佐那山作為建設基地。這一選址的考量不僅基於該地區的天文觀測條件優越,還因為這裡相對穩定的氣候能夠減少觀測時的限制。
「選擇阿爾馬佐那山帕特是為了尋找卓越的觀測條件,這裡的氣候讓我們能夠獲得最佳的觀測數據。」
經過數年的規劃和設計,ELT於2014年正式啟動施工。在2017年,ELT的第一塊基石例行儀式順利舉行,標誌著這一宏大計劃的正式啟動。隨著建設進展的推進,望遠鏡的主要結構也在逐步完工,預計將於2028年迎來首次光亮。
ELT的設計獨樹一格,採用五面鏡組合的技術結構,包括三面非球面的曲面鏡,這將顯著提高成像質量。其餘的兩面鏡子則負責修正大氣擾動導致的圖像變形,以確保觀測數據的準確性。
具體來說,ELT的主鏡面是通過798片光學處理過的鏡片組成。這些鏡片彼此間的相對位置必須精確控制,這需要新一代的邊緣傳感器技術來達成,保持鏡面的光學特性。以至於無論外部氣候如何變化,ELT始終能維持其高效的觀測性能。
「透過不斷的技術更新與創新,ELT能在未來的觀測中達成更高的分辨率。」
ESOF的技術與設計專家闡述道,ELT在建設過程中結合了現代科技與天文學最佳實踐,從設計結構到功能性,都能確保未來的觀測效率。
ELT旨在解答許多基本的科學問題,包括尋找系外行星、了解物質的形成與演化等。ELT將探索不同星系形成的初期階段,並透過直接觀測達到對星體的深度了解。
天文學家期待ELT能提供對於暗能量和暗物質屬性的更加詳盡的信息,這將有助於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加速度的起源。科學界對於ELT的各種潛在發現充滿期待,無論是早期宇宙的首次星系,還是我們對黑洞的更為深入的認識,都將在ELT的幫助下變得更為清晰。
隨著建設的持續推進,ELT的未來展望被賦予了無限的可能性。天文學的進步將不斷推動人類對宇宙的探索,ELT無疑成為這趨勢中的重要里程碑。隨著各項程序集的開展與檢測的同步進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在這項重大的探索之路上,人類又將能從ELT身上獲得哪些新的發現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