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機黃點,即打印機隱寫術或機器識別碼(MIC),是一種數位水印,許多彩色激光打印機和影印機在每一頁打印時會生成,標識出使用該設備所打印的文檔。自從1980年代中期由Xerox和佳能開發以來,黃點的存在直到2004年才被公眾知曉。而這種技術的初衷,正是為了防止其彩色影印機被用於伪造鈔票。
這種隱秘的追蹤碼是為了消除人們對於其彩色影印機可能被用來偽造鈔票的擔憂。
1980年代中期,Xerox首創了一種編碼機制,將一個唯一編號以微小的點散佈在整個打印區域上。這套系統最早是在其DocuColor系列打印機中應用,並由此獲得美國專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方案廣泛部署於其他廠商的打印機中,許多打印機都開始使用這些黃點來標識文檔的來源。
2004年十月,荷蘭當局首次以追蹤碼追查涉嫌偽造的犯罪嫌疑人,使用的是一台佳能的彩色激光打印機。隨著事件的曝光,公眾也逐漸了解到機器識別碼的存在。這項技術不僅能夠協助執法機構追蹤偽造者,還能揭示某些機構在開展監控活動時的不透明性。
所有主要彩色激光打印機的製造商似乎都與政府達成了一項秘密協議,以確保該類打印機的輸出結果具有法醫可追溯性。
在技術方面,黃點的直徑約為0.1毫米,且距離約為1毫米,其排列方式編碼了設備的序列號、打印的日期和時間。這種排列可以多次出現在打印區域。如果出現錯誤,這些黃點仍然能夠進行分析,甚至能通過顯微鏡進一步觀察到。科學家們對這一技術的研究表明,早期的打印機最多可以存儲64字節的數據。
雖然通常這些黃色點是幾乎不可見的,但在良好的光照條件下,使用放大鏡很可能看出這些點。而在UV光下,這些黃色點則更加顯眼。這項隱寫術的應用意味著,即使是複印或碎紙的文檔也能被事後識別出來,比如2011年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粉碎者挑戰”中,一支團隊展示了如何重建破碎的文件。
這些打印機留下的代碼能夠在紙張的不同部分進行定位,即使文件被破壞,依然能夠識別出來。
在實際應用中,有記者和安全專家指出,“Intercept”網站在處理露面者Reality Winner的洩漏文檔時,由於未經修飾地發布了包括打印機追蹤點的秘密國安局文件,這導致了Winner被識別並於2017年被捕。這一事件重申了在使用打印機時,如何能在無意中留下可供追蹤的痕跡,並且讓不少人開始重新思考她和我們的隱私保護。
我們不知道數據會隨著影印或打印複印而被不慎洩露,這是許多用戶並不知情的。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很多使用者對這些黃點的存在並不知情,但它們卻能透露出用戶的個人信息,如健康狀況、銀行賬戶明細等。2005年,電子前沿基金會(EFF)試圖尋求一個解碼方法,並發布了一個用於分析這些點的Python腳本。直到2018年,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並發布了工具,專門用於提取和分析這些隱寫碼,以協助舉報者解決問題。
隨著科技的發展,製造商們可能還採用了其他不太明顯的識別方法,這使得尋找更有效的隱私保護措施變得迫在眉睫。那麼,我們的數位隱私是否能夠在不被發覺的情況下繼續受到威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