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數位時代,打印機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辦公工具,它們還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秘密。這些秘密隱藏在每一張輸出的紙張上,讓人驚訝的是,這項技術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並且與許多人的財務安全息息相關。
打印機追蹤點,或稱為打印機隱寫術,是許多彩色雷射打印機和復印機在每一頁上產生的數位水印,標識用於打印文檔的具體設備。
據悉,這些追蹤點又被稱為機器識別碼(MIC),是由Xerox和Canon在1980年代中期開發的。最初的設計是為了消除人們對彩色復印機可能用於偽造鈔票的擔憂,從而保護商業利益。這項技術於2004年曝光,當荷蘭當局利用該技術追查一名使用Canon彩色雷射打印機的偽造犯時,引起了公眾的注目。
這些小小的黃點難以用肉眼辨識,但其實它們蘊藏著大量資訊,包括打印機的序列號、打印的日期和時間等。根據報導,這些點的直徑約為0.1毫米,間距大約為1毫米,並且在整個打印區域重複多次,以防止錯誤。
2005年,電子前沿基金會(EFF)鼓勵公眾提交打印樣本,並隨後解碼了這一模式。他們發現,幾乎所有主要的彩色雷射打印機製造商都與政府之間達成了某種秘密協議,以確保這些打印機的輸出可以進行法證追踪。
然而,對於許多使用者來說,這項技術仍然是一個無形的威脅。一般來說,打印機製造商並不會公開這些追蹤點的運作原理,這使得許多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無意中將個人信息傳遞給了潛在的窺探者。
例如,當用戶打印含有敏感個人信息的文件時,如醫療信息或賬戶報表,這些文件可能會被追溯到打印機的擁有者,甚至可以揭示這些文件的創建時間。這種可追溯性並不為大多數用戶所知,而且在大部分受影響的打印機的支持材料中並沒有提及相關技術。
2011年,一個名為「切碎者挑戰」的競賽中,研究者展示了如何從被毀損的打印品中提取追蹤信息,即使文檔已經被切碎,仍然被識別出來。
那麼,在隱私受到威脅的當下,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將這些黃色點隱藏的信息進行匿名化處理。一群德國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工具,為打印機生成額外的黃點,以此來遮蔽真正的識別碼,支持追求透明度的吹哨者。
這一技術的進步讓我們意識到,未來所有現代的彩色雷射打印機都很可能內建某種形式的追蹤信息,這無疑讓我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必須保持警覺。尤其是在隱私日益受到關注的當下,這種情況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最終,當這些隱藏的信息在無情的視線下浮出水面時,我們不由得思考,身為使用者的我們,該如何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保護自己的隱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