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許多人使用彩色激光打印機進行日常文檔的印刷。而不為人知的是,這些打印機在印刷每一頁時實際上會留下隱秘的痕跡—也就是傳說中的「打印追蹤點」。
這些追蹤點是一種數位水印技術,最初是由施樂(Xerox)和佳能(Canon)於1980年代中期發展的,旨在防止紙幣的偽造。
在1980年代中期,施樂開創了一種編碼機制,利用微小的點陣來傳達獨特的設備編號,這一技術最早應用於其DocuColor系列打印機。這項技術旨在「緩解人們對其彩色復印機可能被用來假幣偽造的擔憂」,並獲得了美國專利。這項追蹤系統隨後被廣泛應用於其他廠商的打印機中。
直到2004年10月,這一秘密追蹤方案才被公眾知曉,當時荷蘭當局透過追蹤點追查到使用佳能彩色激光打印機的偽造犯。而後,許多媒體報導指出此追蹤機制已存在數十年,能夠幫助執法機關確認及追蹤偽造活動。
這些追蹤點由幾乎肉眼不可見的黃色小點組成,直徑約為0.1毫米,並均勻分布於打印頁面上。這些點的排列方式實際上編碼了打印設備的序列號、日期和時間,並且會在打印區域多次重複,以防錯誤。
根據2005年的研究,顏色打印機在32 x 16的點矩陣中儲存64字節的信息,並且可重複出現達150次之多。
即使只獲得碎片或部分文檔,這些追蹤點也可以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這些排列的形式非常複雜,且在不同廠商和型號的打印機中可能更具多樣性。
這些追蹤點可以透過高解析度掃描儀進行檢視,並在圖像處理程序中增強黃色通道來顯示。優良的照明條件下,甚至用放大鏡就能夠看清這些模式。而在紫外光下,這些黃色小點更是明顯可辨。
這樣的隱秘標記技術可以用於追查高品質的複製品,例如假鈔,即使在文件碎片中也具備可辨識性。
有分析指出,知名媒體《Intercept》在處理揭發者瑞亞麗·溫納(Reality Winner)的資料時,不小心將帶有打印追蹤點的機密資訊公開,最終導致她被捕及定罪。
包含個人隱私或敏感資訊的文件,無論是健康資料、帳戶報表,甚至是稅務聲明,都可能通過這些追蹤點被追溯到打印機的擁有者。許多用戶對此一無所知,而廠商也不會公開生成這些模式的代碼。
電子前沿基金會(EFF)早在2005年便嘗試揭示這些追蹤點的解碼方法,並提供了Python腳本來協助分析。
有研究者發展出的方法可以在打印的追蹤點上覆加額外的黃色小點,以便隱匿原有的追蹤信息,以此幫助揭發者在揭發不公時保護自身的身份。
雖然歐洲議會於2007年討論了隱私入侵的問題,但至今仍未能就此技術的可見性及其對個人隱私的影響達成共識。更有甚者,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我們無法確定會不會有新的隱匿追蹤技術出現。
每一個印刷品都可能在無形中記錄了我們的行蹤與歷史,今天,你是否還敢隨意使用彩色激光打印機來列印敏感文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