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造影作為一種專門的影像技術,能夠清晰地呈現腦內及周圍血管的狀況,進而幫助醫生診斷各種可能的血管異常,例如動靜脈瘤及血管畸形。自1927年葡萄牙神經學家Egas Moniz在里斯本大學首創這一技術以來,腦血管造影便逐漸成為現代神經醫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腦血管造影透過插入導管與對比劑,提供對於血液流動及結構的關鍵資訊,讓醫生能夠獲得更高的影像清晰度。
這項技術的基本原理是插入一根導管到一條大動脈(如股動脈),然後將其導向頸動脈,注入對比劑。隨著對比劑在腦動脈系統中的擴散,醫生拍攝一系列的X光影像,然後再拍攝一系列靜脈系統中的影像。與計算斷層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非侵入性方法相比,腦血管造影在血管內腔及血管結構的清晰度上常常更佳。這使得腦血管造影能夠即時提供診斷結果,並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
腦血管造影不僅用於診斷,常常在同一過程中進行治療。該技術能夠影像化多種顱內或顱外疾病。顱內疾病包括非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動脈瘤、中風等;而顱外疾病則涉及鎖骨下動脈剝奪症、頸動脈狹窄等。對於某些病症,腦血管造影是檢測顱內動脈瘤的標準程序,並評估內血管栓塞的可行性。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情況下如對比劑過敏、腎功能不全等則不適合進行這項檢查。
在進行腦血管造影之前,醫生會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神經學檢查,並審查相關的影像學及血液檢查報告,以確保病人的健康狀況適合進行該程序。
手術前的詳細準備工作及健全的檢查程序,提升了腦血管造影的安全性與成功率。
在進行造影時,通常選擇從右側股動脈進入體內,若股動脈不適合,也可以考慮從臂動脈進入。這一過程需要專業的醫療團隊來確保導管正確地進入目標血管。影像採集使用的是數位減影血管造影技術,顯著提高了影像的清晰度。據報導,利用重疊的影像技術,可以進一步降低血管損傷的風險,並提高導管操作的準確性。
在影像學技術上,數位減影血管造影的進步,讓腦血管的顯示效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標準。
腦血管造影後,患者的術後護理同樣關鍵,醫療團隊需要密切觀察穿刺部位的情況,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如出血或血腫等。此外,還需進行神經學評估,以確認患者是否出現新的神經缺損。
即使腦血管造影是一項成熟的程序,但與各種醫療操作一樣,風險依然存在,巨大的挑戰在於如何預防這些潛在併發症。
從Egas Moniz在1927年首次針對腦部進行血管造影以來,這一技術經歷了長足的發展,已成為腦血管疾病診療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進步,我們越來越能夠對血管的狀況進行清晰且精確的分析。未來,如何進一步提升影像質量,減少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的不適,將是醫學界醞釀的新挑戰。
加上當前新技術的迅速發展,例如人工智慧和先進影像處理技術的應用,腦血管造影有望在未來變得更加安全、高效。這讓我們不禁思考,未來的醫學影像會以何種形態裝點人類的生活,並為健康之路開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