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造影是一種影像檢查技術,可以幫助醫生檢查大腦內以及周圍血管的狀況,從而及早發現如動靜脈畸形及動脈瘤等異常情況。在1927年,這項技術由葡萄牙神經學家Egas Moniz首次引入。他在利斯本大學的開創性工作,為我們今日了解腦部的血管結構打下了基礎。隨著技術的進步,腦血管造影不僅僅是一種診斷工具,也開始涉及到治療層面。
腦血管造影能夠提供比計算機斷層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更清晰的影像,特別是在血管腔及其相關結構的評估上。
腦血管造影有助於診斷多種顱內及顱外疾病。顱內疾病包括非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動脈瘤、腦中風和腦動靜脈畸形等。而顱外疾病則包括肩胛動脈盜竊症、頸動脈狹窄及鼻出血等。雖然CTA和MRA得到了廣泛應用,但腦血管造影仍被視為檢測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
在手術之前,醫療團隊會進行詳細的病史和神經檢查,以確保患者適合進行此程序。在此過程中,血液檢查和影像比對也非常關鍵。進行造影時,醫生會通過股動脈或桡動脈插入導管,並將對比劑注入血管中,拍攝一系列影像。此過程需要小心以避免任何併發症的發生,例如血腫或中風。
“這個過程不僅讓醫生能夠觀察血管的結構,還能及時干預,這在許多病例中挽救了生命。”
腦血管造影過程中,醫生會使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來觀察血管流動情況。影像的質量和清晰度至關重要,因此對對比劑的注入速率和影像捕獲速率都有嚴格要求。不同的血管視角能夠幫助醫生更清楚地定位和診斷血管病變情況。
進行腦血管造影後,醫生會持續監測患者的神經狀況,並觀察可能的併發症,如血腫或短暫缺血發作。根據報告,約4%的患者會出現股部血腫,而其他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較低。然而,任何手術都存在風險,尤其是這類涉及到神經系統的高風險程序。
隨著科技的發展,腦血管造影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一些新技術和醫療設備讓這項程序變得更加安全、高效。未來,借助人工智慧及機器學習的幫助,腦血管造影的解讀將更加迅速與準確,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預後。深層次的腦血管問題還有哪些我們未曾揭開的秘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