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行是指行走時足部的特定姿勢,通常是一個人以腳尖或足弓部分行走,幾乎不著地於腳跟。對於幼兒來說,趾行現象並不罕見,但如果在三歲後仍然持續這一行為,則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評估和檢查。隨著年齡增長,大部分幼兒會逐漸轉變為正常的腳跟-腳尖行走方式,但有些孩子卻未能做到,這時應該引起父母的重視。
若小孩在三歲後持續趾行,醫療專家建議應接受專業的評估。
趾行可能與多種健康狀況有關,或者原因不明。如果在評估後未能找到明確的醫療原因,則通常被稱為「特發性趾行」。特發性趾行並不是一個正式的診斷,僅僅是表示當前無法識別的原因。這種情況可能會隨著孩子成長而自我改善,也可能伴隨著更明顯的其他診斷。
導致趾行的其他原因包括先天性短跟腱、肌肉痙攣(常見於腦性麻痺)、如杜興型肌營養不良症的遺傳性肌肉疾病等。如果小朋友因為受傷或關節炎導致的骨性障礙而出現趾行,則也需及早介入以避免進一步的健康問題。持續的趾行還可能與發展性障礙如自閉症相關。最近的研究發現,68%的自閉症範疇障礙人群 reports 出現行走改變。
自閉症、感覺處理障礙或天賦超群的人士往往更易出現趾行行為。
據估計,約有5%的健康兒童走路時無任何原因地趾行,這通常被認為是特發性的。研究發現,特發性趾行在男性中更為常見,並且可能與家族史有關:有家人也出現趾行現象。
特發性趾行通常是雙側的,且無任何骨科或神經學病因。當它持續超過三歲時,通常被診斷為特發性趾行。這種情況的孩子可以自如地以正常的腳跟-腳尖方式行走,但他們更偏好以腳尖行走。要被視為特發性,孩子的病歷應排除所有神經學、骨科或神經精神等條件以及其他行走異常的情況。
特發性趾行被認為與感覺處理挑戰有關。
已有學者將特發性趾行的形式進行分類。Alvarez的分類根據步態和踝關節的動作特徵來評估趾行的嚴重程度,而Pomarino分類則根據個體的特徵將其劃分為三種類型。
趾行與腦性麻痺之間的關聯經過多項研究的探討。一些研究顯示,患有腦性麻痺的孩子,趾行行為表現出异常短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這些是關鍵的足底屈肌。也有研究發現,趾行可能是因為足底屈肌力量不足導致的補償性行為。
趾行通常需要的足底屈肌力量相較於正常行走更大。
另外,GLUT1缺乏症也是趾行的一個症狀之一,這需要專業的醫療人員進行評估和診斷。
若孩子的趾行行為持續不退,建議尋求多位醫療專業人士的評估,包括家庭醫生、神經科醫生、骨科醫生、兒科醫生、物理治療師等。根據趾行的原因,治療方法可能各異。
對於特發性趾行,醫療專家可能會採取觀望的方式,等待孩子自行「長大」而停止這一行為。
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佩戴矯形器、進行連續石膏固定等,以拉伸相關的肌肉和肌腱。若這些保守的做法在12到24個月後仍無法改善趾行行為,則可能需要考慮手術來拉長肌腱。該手術通常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後可在當天出院。
你是否曾經思考過,孩子的趾行行為是否預示著更深層的健康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