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行(toe walking)這一用語描述了一種獨特的步態風格,指的是個體在行走時,主要依賴腳尖或腳掌,而不將重心放在腳跟或腳的其它部位。對於學步的幼兒來說,趾行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他們通常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轉變為典型的跟尖走路模式。但是,如果孩子在三歲後依然持續趾行,醫療專業機構建議應由專業人士進行評估。趾行可能與多種健康狀況有關,或存在未知的原因。
當無法識別任何醫療原因且無潛在病況時,醫療專業人士通常會將其稱為「特發性」趾行。
此外,趾行的成因還可能包含先天性小跟腱、肌肉痙攣(通常與腦性麻痺有關)或某些遺傳性肌肉疾病(如杜興肌營養不良症)。有時,踝部的骨頭相互壓迫也會導致趾行,這可能源於創傷或關節炎。它也可能是一種應對其他病況的方式,例如足下垂症。在所有趾行的個體中,持續的趾行與發展性障礙(如自閉症)之間的聯繫也逐漸受到重視。
根據最新研究,68%的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報告有行走改變的情況。
這些有敏感神經系統的個體,如自閉症譜系障礙、感覺處理障礙或天才兒童,也被報告更容易趾行。據估計,約有5%的健康兒童趾行理由並不明確(特發性趾行)。在相當大的樣本中,特發性趾行在男性中的發生率高於女性。此外,有研究發現家庭成員之間趾行的現象存在關聯,提示特發性趾行可能具有遺傳性。
特發性趾行通常在大多數案例中隨著年齡自然消退,且最常不與運動或認知問題相關。
特發性趾行的特徵在於它始終是雙側的,且不涉及任何整形外科或神經學原因。當趾行在三歲後持續出現時,便可被診斷為特發性趾行。在此情況下,孩子能夠隨意採用典型的跟尖步態,但偏好用腳尖行走。為被視為特發性趾行,孩子的病史應該清楚無任何神經、整形外科或精神疾病相關的情況。這種現象被認為可能與感覺處理上的挑戰有關。
關於趾行與腦性麻痺之間的關聯,已經進行了多項研究。一項研究指出,通常被稱為等位步態的趾行與腦性麻痺有關,並表現出內側和外側小腿肌突然縮短的特徵。另一項研究則認為這種步態可能是由於足底彎舉肌肉的無法正常運動來補償的結果。
許多健康專業人士會評估和治療趾行。家庭醫生、神經學家、整形外科醫生、兒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和足病專家等都是常見的諮詢對象。實際的治療將取決於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
對於年輕兒童的特發性趾行,健康專業人士可能會選擇觀察等待,因為孩子隨著時間推移可能會「自然脫離」趾行。現有效果的治療相對有限。許多治療方法則專注於副小腿肌的緊張感,這可能與趾行有關。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
對於因其他醫療狀況引起的趾行則需諮詢額外的專家。治療方案中,手術延長小腿肌腱也可能成為選項,通常在全麻下進行。
隨著更多的研究逐漸深入,趾行的成因及其與自閉症之間的可能聯繫是否隱藏著更重要的警示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