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情感障礙II型(BP-II)是一種情緒障礙,其特徵在於患者至少經歷一次輕躁狂發作和一次重性憂鬱發作。與雙相I型(BP-I)相比,BP-II患者從不經歷全躁狂發作,這使得二型的診斷變得相當複雜。雖然輕躁狂相比於躁狂發作要輕微,但仍對生活質量造成顯著影響,可能產生如衝動消費、人際關係受損及判斷能力下降等長期後果。許多BP-II患者在討論病症時往往忽略了輕躁狂的存在,這對確診造成困難,因為其症狀容易被錯誤解讀為高效能的行為。
由於許多輕躁狂的症狀常被誤認為是高功能行為或僅僅歸因於個性,患者通常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病狀。
BP-II的診斷對醫生而言是個挑戰,因為許多患者會在憂鬱發作的狀態下尋求幫助,而其輕躁狂的歷史往往未被識別。這種情況導致患者通常被誤診為單相憂鬱症,而非正確識別為雙相情感障礙。根據統計,BP-II的發病率高於BP-I,並且BP-II和重性憂鬱症的診斷率相似,而濫用物質障礙(與BP-II有高度共病性)亦使得準確診斷愈發困難。
此外,BP-II患者經常在情緒穩定的時期出現,這使得他們在尋求醫療幫助時難以提供足夠的信息供醫生進行評估。因此,建立正確的診斷對於患者獲得適當治療至為關鍵。尤其是在缺少情緒穩定劑的情況下,抗憂鬱劑的使用可能加劇BP-II症狀的惡化。
關於BP-II的病因,雖然尚未有針對BP-II的廣泛研究,但眾多因素仍可能導致這種雙相情感障礙的發展。從神經傳遞物質功能失調到鈣信號傳遞、谷氨酸系統以及激素調節,都在BP-II的病理生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檢查神經傳遞物質亂象可能導致杏仁核過度興奮,從而影響前額葉皮層的正常運作。這樣的情況可使患者在情緒過度刺激、無法理解的情況下,導致躁狂的觸發,而加重憂鬱的影響。
BP-II以情緒、活動和行為的劇烈波動為特徵,並且輕躁狂的發作可以在憂鬱發作前、後或獨立存在。輕躁狂的經歷通常伴隨著情緒高昂或易怒的狀態,患者的自尊心可能高漲,對睡眠的需求減少,表達出強烈的善變以及活躍的目標導向行為。
輕躁狂狀態不會包括精神病症狀,因此患者在這些時期往往展現出明顯的功能,但仍需尋求治療以防止情緒不穩定的惡化。
相比之下,重性憂鬱發作是BP-II患者尋求治療的主要原因。他們經歷的症狀可能類似於單相重性憂鬱症,包括情緒低落、持續疲倦及興趣喪失。這些憂鬱症狀可能伴隨著食慾和睡眠的顯著變化,而部分患者因為導致精神運動活動的變化而感到十分不適。
雖然BP-II是普遍的情況,涉及到病痛和死亡,然而可用在BP-II的臨床試驗和系統評價仍然非常有限。當前的治療指南多為根據BP-I進行推斷,同時參考有限的隨機對照試驗得出。視頻療法亦被納入BP-II的長期管理考量中,目標在於達到症狀的緩解並防止自我傷害的發生。
BP-II患者在治療中可以使用心情穩定劑、抗精神病藥物和抗憂鬱藥物,根據臨床表現進行個體化的治療選擇。
不過,抗憂鬱劑在BP-II中引起的危險性仍需謹慎對待,因為可能帶來情緒波動的擴大或轉換為輕躁狂的風險。藥物的選擇需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最終,即使面對這些挑戰,正確認識到其病症乃是尋求有效治療和改善生活的關鍵所在。如此多的挑戰,是否值得更深入的探究和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