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嗎?65%的人竟然會施加致命電擊!

在1961年8月7日,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史丹利·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系列社會心理學實驗,目的是測量參與者在面對權威人士的指導時,願意服從的程度。這些參與者被告知自己正在協助進行一項與記憶和學習有關的實驗,而實際上卻是被要求逐步施加虛擬電擊給一位所謂的"學習者"。隨著電擊強度上升,即使明知有可能造成致命後果,卻仍有高達65%的參與者選擇繼續施加這些電擊,直至達到最高的450伏特。

米爾格拉姆在他的研究中發現,"普通人能夠在極端的情境下接受權威的命令,並將自己的道德信仰置於一旁。"

米爾格拉姆自1963年以來陸續發表實驗結果,最初是在《不正常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中,隨後在1974年出版的專著《服從權威: 實驗觀察》中,深入探討了其發現。實驗的啟發據說來自於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的審判,米爾格拉姆希望理解在大屠殺中,是否可能只是因為很多人遵循命令,而成為了這種可怕行為的同犯。

實驗程序

每次實驗的策劃都涉及三名參與者:一位“實驗者”,負責整個會議,一位“教師”,實際上是參與者,還有一位“學習者”,則是演員。真實情況中,“教師”從一開始就被安排便利地扮演此角色,而“學習者”則被綁在看似電椅上的位置。實驗者以穿著白色實驗袍來提升自己的權威性,並告知參與者這一切都是為了研究學習與懲罰之間的影響。

參與者絕大多數被給予可能的電擊範圍從15伏到450伏,且他們在每次學習者回答錯誤後,都需要逐步加大電壓,這使得許多人在情緒上承受了極大的壓力。

實驗的驚人之處在於,參與者雖然表現出緊張甚至痛苦的跡象,但在實驗者的持續鼓勵下,超過兩乎三分之二的參與者仍然選擇繼續進行實驗,直至最後的450伏特電壓。

實驗結果

隨著電壓逐漸升高,“學習者”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痛苦反應,甚至在最高電壓下沉默不語。但高達65%的“教師”最終還是選擇了繼續施加電擊。米爾格拉姆的這項研究成為心理學史上的標誌性實驗,揭示了人在權威威脅下的反應,以及自我心靈的脆弱性。

米爾格拉姆的研究讓我們意識到,“普通人在面對權威時,可能會無意識地放棄自己的道德判斷。”

在這項實驗之後的多次重複和變種實驗中,結果顯示出相似的模式,無論是在哪個國家,或是以何種情境進行,參與者的服從率都相對穩定,這引發了廣泛的倫理和道德辯論。

倫理爭論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引發了關於實驗倫理的激烈討論,許多人批評其對參與者心理健康的漠視。心理學界的聲音強調即便是獲得知情同意,研究人員仍有責任確保參與者的心理健康與性質不受到損害。

一些參與者事後表示,儘管體驗中感到恐懼,依然認為自己從中學到了重要的生命教訓。

儘管經過激烈的批評,米爾格拉姆的實驗仍然在許多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討論中佔有一席之地。它挑戰了人們對於自我意識、道德責任以及對權威的服從的理解,並最終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在道德實踐中的自由意志與服從之間的微妙平衡。

如今,面對權威時的服從仍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議題,而米爾格拉姆的研究讓我們思考,多少人還會在面對不道德的指令時選擇沉默或盲從呢?

Trending Knowledge

在壓力之下:為什麼普通人會聽從不道德的命令?
1961年8月7日,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展開了一系列社會心理學實驗,旨在測量參與者在面對權威人物時,願意服從的程度,即使這些命令與他們的良心相抵觸。這一系列實驗的核心問題是:在壓力和權威的影響下,普通人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偏離道德規範? 實驗背景與目的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是在納粹德國戰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審的三個月後展開的。他希望通過這一實驗來解釋大屠殺的心理學,
米爾格倫實驗的背後秘密:人們真的會無條件服從權威嗎?
1961年8月7日,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倫進行了一系列社會心理學實驗,旨在測量參與者服從權威指令的意願。這些被試者被引導相信他們正在協助一個無關的實驗,實際上卻是在進行一項驚人的研究,參與者被指示對一個“學習者”施加電擊。這些假電擊逐漸增加到致命的電壓水平。竟然有65%的參與者對最高450伏特的電擊指令表示完全服從,令人震驚的結果揭示了人類在面對權威時的盲目信仰。 <b
米爾格倫實驗啟示:我們有多容易成為“服從者”?
1961年8月7日,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開始了一系列社會心理學實驗,旨在測量參與者服從權威的意願,即使這些命令與他們的個人良心相悖。這些實驗驚人的發現,至今仍引發著人們對於權威、道德和人性的深思。 <blockquote> “普通人,只是在執行工作,沒有任何敵意,卻可以成為可怕毀滅過程的推動者。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