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格倫實驗的背後秘密:人們真的會無條件服從權威嗎?

1961年8月7日,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倫進行了一系列社會心理學實驗,旨在測量參與者服從權威指令的意願。這些被試者被引導相信他們正在協助一個無關的實驗,實際上卻是在進行一項驚人的研究,參與者被指示對一個“學習者”施加電擊。這些假電擊逐漸增加到致命的電壓水平。竟然有65%的參與者對最高450伏特的電擊指令表示完全服從,令人震驚的結果揭示了人類在面對權威時的盲目信仰。

“普通人只是執行本職工作,並沒有特別的敵意,但他們卻能成為可怕的破壞過程中的代理人。”

米爾格倫的實驗不僅僅是測量服從的數據,更深入探討了人類心理的深處。這項實驗首次被描述於1963年,在《異常與社會心理學期刊》上發表,後來在1974年他所著的《對權威的服從:實驗視角》中進一步討論。

實驗過程

每次實驗由三名參與者組成:一位“實驗者”、一位“教師”及一位“學習者”。“實驗者”掌控實驗流程,而“教師”則是志願參加的參與者。參與者被告知他們在參加“記憶與學習的科學研究”,而“學習者”實際上為一名演員。為了掩蓋真相,所有的抽籤都顯示“教師”這個角色,從而使每位參與者都會成為“教師”。

在實驗中,教師需要以15伏特為增量逐步增加對學習者的電擊,電壓範圍從15伏特到450伏特,按語音提示進行。隨著電壓升高,學習者開始對痛苦的訴說實際上並沒有接受任何電擊。然而,當電壓接近上限時,他卻沉默不語。雖然發出小聲音,但教師們仍然在實驗者的多次適度推動下繼續電擊。

“極端的服從是成年人在權威命令下所表現出的意願,這是該研究的主要發現。”

對預期結果的挑戰

米爾格倫在進行實驗前,曾詢問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專業學生預測參加者的行為。結果,他們幾乎一致認為只有極少數的人會施加最高電壓。事實上,實驗的結果出乎意料地揭示了人類對權威的服從超乎想像,為何如此多的參與者願意迎合指令?

面對令人不安的情境,很多參與者都出現了明顯的不適,如流汗、顫抖和尷尬的笑聲。儘管焦慮與恐懼交織,但在實驗者的鼓勵下,大多數人仍選擇繼續實驗,對這一現象米爾格倫深刻地指出:

“葉利納的權威被與參與者的道德義務對立起來,而最終權威所獲得的勝利更是值得深思。”

倫理爭議與應用於大屠殺

米爾格倫的實驗很快引起了倫理的爭議。舉例來說,當參與者顯示出明顯的壓力時,實驗者並未立即中止實驗。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在1964年的文章中提出,儘管米爾格倫獲得了參與者同意,但應該對其福祉負責。

米爾格倫試圖借助這項研究解釋大屠殺的心理根源,但此說法卻在學術界引發了激烈的爭論。許多學者認為,僅僅依靠實驗結果無法正當化對歷史事件的解釋。兩者之間的不同在於,實驗只持續一個小時,而大屠殺則持續了數年時間。

有效性與後續研究

米爾格倫的研究被重複多次,但結果及推論也轉變不居。一些後續研究表明,參與者仍然會因環境與社會壓力而做出不同的反應。事實上, 即使是在不到30%的情況下,受訓的杜甫參與者仍然選擇不再遵從命令。

結語

米爾格倫的研究揭示了服從的深層心理,挑戰了人類對自我道德的理解。對於道德的價值觀和社會權威的交互作用,我們是否真的能夠抵抗內心的規範?

Trending Knowledge

在壓力之下:為什麼普通人會聽從不道德的命令?
1961年8月7日,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展開了一系列社會心理學實驗,旨在測量參與者在面對權威人物時,願意服從的程度,即使這些命令與他們的良心相抵觸。這一系列實驗的核心問題是:在壓力和權威的影響下,普通人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偏離道德規範? 實驗背景與目的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是在納粹德國戰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審的三個月後展開的。他希望通過這一實驗來解釋大屠殺的心理學,
米爾格倫實驗啟示:我們有多容易成為“服從者”?
1961年8月7日,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開始了一系列社會心理學實驗,旨在測量參與者服從權威的意願,即使這些命令與他們的個人良心相悖。這些實驗驚人的發現,至今仍引發著人們對於權威、道德和人性的深思。 <blockquote> “普通人,只是在執行工作,沒有任何敵意,卻可以成為可怕毀滅過程的推動者。
你敢相信嗎?65%的人竟然會施加致命電擊!
在1961年8月7日,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史丹利·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系列社會心理學實驗,目的是測量參與者在面對權威人士的指導時,願意服從的程度。這些參與者被告知自己正在協助進行一項與記憶和學習有關的實驗,而實際上卻是被要求逐步施加虛擬電擊給一位所謂的"學習者"。隨著電擊強度上升,即使明知有可能造成致命後果,卻仍有高達65%的參與者選擇繼續施加這些電擊,直至達到最高的450伏特。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