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種隱藏在許多疾病背後的致命狀況,給患者帶來了重大的健康風險。門脈高壓作為肝硬化的併發症,經常導致嚴重的出血和腹水等問題。幸運的是,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TIPS
(經頸肝內門脈系統分流術)已成為一項創新性治療選擇,為患者提供了生命之匙。
TIPS是一個人造通道,將肝臟內的門靜脈與肝靜脈相連。這一程序主要是由經驗豐富的介入放射科醫生利用影像引導的內血管方法進行,常從頸內靜脈入手。它的目的是解決由肝硬化引起的門脈高壓問題,這不僅可以減少食道靜脈曲張引起的出血風險,還能緩解腹水的情況。
TIPS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9年,當時約瑟夫·羅施在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首次描述了這一手術技術。1982年,這一技術首次在人體身上得到應用,隨著1985年內血管支架的發展,TIPS的成功率也隨之上升。1988年,來自弗萊堡大學的研究團隊實現了首例成功的TIPS,從此這一技術迅速成為治療門脈高壓的首選方法。
當患者因食道或胃靜脈曲張出現出血時,TIPS被認為是一個生死攸關的選擇。一項隨機研究表明,若在出血後72小時內施行此手術,患者的存活率會更高。此外,TIPS對於肝腎綜合症患者也展現了一定的潛力,並且能對抗腹水的形成。
儘管TIPS的程序相對安全,但仍存在一定的風險。在經驗豐富的醫生操作下,手術死亡率低於1%。然而,約有25%的患者在術後會經歷短暫的肝性腦病,這是由於腸道氮的流向改變所致。更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肝缺血導致的急性肝衰竭及持續的TIPS感染,這些情況都需要謹慎監測和處理。
門脈高壓是一個潛在的健康危機,TIPS的工作原理在於減少肝臟的有效血管阻力。創建由門靜脈到肝靜脈的分流通道後,門靜脈的血液可以更有效地排入體循環,從而減少門靜脈的壓力。這一過程不僅能降低胃腸道的充血壓力,也減少了未來出血的可能性。
TIPS的執行通常需要經驗豐富的介入放射科醫生,並在透視引導下進行。手術開始時,醫生將通過頸部的內頸靜脈進入血管系統,並經由此途徑進入肝靜脈進行操縱。透過特殊的針頭和擴張球囊,醫生能夠在肝臟內創建必要的通道,並植入支架來保持這一通道的開放。
雖然TIPS技術在治療肝硬化及其引發的門脈高壓方面已顯示出良好的效果,但這一醫療方案仍舊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進。未來的挑戰在於如何降低併發症發生的可能性,並不斷發展更為先進的技術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TIPS技術的出現如同一股清流,為許多患者的生命帶來了新的希望。
隨著醫學的持續進步,TIPS技術已成為對抗肝硬化及其併發症的重要工具。然而,這樣一項改變生命的技術是否會因為技術的進一步成熟而更加普及,甚至成為治療肝硬化的第一選擇,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