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與民眾的互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這一理念應運而生,旨在讓公共服務的運行更具「商業化」特徵,提高效率,並將「顧客」這一概念引入公共管理中。這一改革是否能夠真正地重塑政府與民眾的關係,值得深入探討。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現於1980年代的英國和澳洲,旨在針對公共服務的運作進行系統性的改進。發起人希望通過借鑒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將公共服務的效率提升到新的水平。
NPM改革者經常使用去中心化的服務交付模型,賦予地方機構更大的自由度來交付計劃或服務。
在這一背景下,「公民」開始被視為「顧客」,而公共服務工作者則成為「公共管理者」。這種觀念似乎在試圖顛覆傳統的僵化公共管理模式,使其更靈活且富有效率。
NPM的核心在於幾個主要層面,包括管理、績效標準、產出控制等。這些要素的整合使得公共服務的運行更具商業特色。例如,績效考核成為評估公共服務質量的標準,而服務交付體系則可以提供多樣化的選擇,以滿足不同民眾的需求。
公務經理在新公共管理改革下可以提供一系列選擇,包括完全退出服務交付體系的權利。
隨著NPM理念的迅速傳播,各國的公共管理改革也隨之而來。儘管這些改革都有一個共同的基調,但卻因各自國情的不同而展現出多樣性。比如,在德國,地方政府管理者對舊有的官僚體系感到不滿,從而推動改革,而在非洲,則是受到官僚腐敗及金融危機的驅動。
儘管NPM有其成功之處,但也面臨許多挑戰。批評者指出,在NPM體系內,公共服務的提供與政策決策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此外,當公共經理的激勵措施與顧客的需求不一致時,可能會導致公共利益的侵蝕。
政府必須對更大公眾利益負責,而不僅僅是對個別顧客或消費者的服務。
在當前數位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許多學者呼籲探索後NPM(Post-NPM)模式,強調政府治理應當更強調信息科技的重要性。數位治理(Digital Era Governance, DEG)提供了更靈活的機會來滿足公眾的需求,並改善服務質量。這樣的轉變,是否能夠真正實現政府效率與公民參與的再平衡,將成為未來政策探索的重要課題。
當公共管理模式面臨變革時,民眾如何看待自己在治理體系中的角色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