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是一種革蘭氏陽性、伽瑪溶血或非溶血的細菌,屬於腸球菌屬。雖然這種細菌可以作為寄生菌在人體和動物的腸道中共存,但它也可能具有致病性,導致如新生兒腦膜炎或心內膜炎等疾病。隨著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日益嚴重,尤其是萬古霉素耐藥腸球菌(VRE),使得醫療界對於這種細菌的應對變得更加棘手。
腸球菌擁有多重抗藥性,並通過定植和分泌因子來實現其致病性。
腸球菌的致病性來自於其強大的抗藥性以及一系列的致病因子。這些細菌能分泌一些酶,能夠分解纖維蛋白、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從而調節其與宿主細胞的黏附。腸球菌表面蛋白(Esp)使得細菌能夠聚集並形成生物膜,這是其抵抗宿主免疫的主要策略之一。此外,聚集物質(AS)和細胞溶素也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前者影響細菌與宿主細胞的粘附,而後者則有助於細菌之間的基因轉移。
腸球菌通過產生肽酶A、B和P(屬於特定於腸球菌的多肽抗生素),來抵抗病原微生物。
近年來,E. faecium NCIMB 10415菌株被用作動物飼料中的益生菌,作為替代使用抗生素的策略。然而,對於農作物的持續高濃度暴露會導致免疫抑制,並降低IL-8、IL-10及CD86的表達,這使得牲畜更容易受到嚴重沙門氏菌感染的影響。
在美國,腸球菌E. faecium成為多重耐藥腸球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其發生率也明顯高於E. faecalis。大約40%的重症醫療單位報告指出,設備相關感染的80%至90.4%是由萬古霉素和苄青霉素耐藥型E. faecium引起的。因為有效的抗微生物藥物匱乏,使得醫生們很難對抗E. faecium引起的感染。
感染或攜帶VRE的人員更容易傳播這種細菌。其傳播途徑主要取決於細菌棲息的身體部位、身體液體的排出及醫護人員接觸這些部位的頻率。根據基因組範圍的E. faecium小RNA研究表明,某些小RNA與抗生素耐藥性及應激反應有關。此外,E. faecium引起的血流感染的病死率高於由E. faecalis引起的感染,分別為37%與32%。
腸球菌感染(包括VRE感染)的症狀多樣,根據感染的位置而異。血流感染、尿路感染和與導管或外科手術有關的傷口感染均可能造成不同的症狀。傷口感染可能導致傷口部位疼痛和腫脹,紅色及溫熱的皮膚,以及液體滲出。尿路感染則可引發頻繁或劇烈的尿意、尿痛或灼痛、疲勞以及下背部或腹部疼痛。血流感染可能導致發燒、發冷、全身疼痛、噁心和嘔吐或腹瀉等症狀。
201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多重耐藥的E. faecium對基於酒精的消毒液有著耐受性。這引發了人們對其感染增加的關注,表明需要採取其他方法來減緩E. faecium在醫院環境中的擴散。研究發現,2010年以後的細菌分離株對酒精消毒劑的耐受性是老分離株的十倍。儘管如此,使用70%異丙醇的手部消毒劑對這些耐藥菌株仍然有效。
有研究質疑微生物是否有可能完全耐受酒精。
臨床上,對於VRE的治療可考慮使用來普菌素、達帕黴素、泰格司琼及鏈黴素類(如奎氏黴素/達福黴素)等藥物。實際上,VRE也可使用硫胺噻唑進行有效的治療。
腸球菌的致病機制和耐藥性使得它們成為當今醫療界的一大挑戰,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研發出來來對抗這些抗藥性細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