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無溶血性或伽瑪溶血性細菌,通常棲息於人類及動物的腸道中,並在此共生。然而,它也可能成為致病菌,引發新生兒腦膜炎或心內膜炎等疾病。
腸球菌的抗藥性不斷增加,特別是對萬古霉素(VRE)的抵抗,使得治療變得愈加棘手。
腸球菌之所以能夠成為致病菌,與其多種致病特性密不可分。它具備多重耐藥性,並能透過聚集和分泌因子來提升其致病力。腸球菌表面蛋白(Esp)使得細菌聚集並形成生物膜,而聚集物質(AS)則使其能夠附著於目標細胞進而促進基因轉移。這些特性不僅使腸球菌有效抵禦宿主的免疫系統,還有助於其在競爭激烈的腸道環境中生存。
研究表明,腸球菌能產生特定的抗菌素,以對抗其他致病腸道微生物,這使得其在腸道內的優勢明顯增强。
雖然腸球菌被廣泛作為動物飼料中的益生菌使用,但長期接觸該細菌可能會導致免疫抑制,使得飼養的動物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原體如沙門氏菌的攻擊。
腸球菌在美國是多重耐藥性腸球菌感染的主要成因,其感染率遠高於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根據報導,在醫療重症監護病房中,接受治療的病人中約有40%都遭受到VRE感染的影響,讓臨床醫生們面對著急需有效抗生素的困境。
在某些情況下,VRE的血流感染致死率高達37%,而腸球菌則為32%。
VRE的感染症狀各異,依據感染所發生部位的不同而異,包括血流感染、尿路感染及與導管或手術相關的傷口感染等。傷口感染可能導致傷口紅腫、發熱及排液;而尿路感染則伴隨著頻尿和排尿疼痛等症狀。
201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多重耐藥性的腸球菌對酒精性消毒劑展現出耐受性,這可能是導致該細菌感染上升的原因之一。該研究指出,自2010年以來,腸球菌對酒精消毒劑的耐受性顯著提高。雖然70%異丙醇的手消毒劑對於這些耐受菌株依然有效,但這一發現突顯了在醫療環境中控制VRE傳播的迫切性。
科學家們開始質疑微生物是否可能完全耐受酒精,這一問題值得進一步探索。
目前,VRE的治療選擇有限,但一些藥物如利奈唑胺(Linezolid)、達托粘菌(Daptomycin)及四環素(Tigecycline)等對於VRE具備一定的療效。近期研究顯示,伴隨著對腸球菌抗藥性的升高,新的治療方法亟待開發,以抗衡這一隱形敵人。許多醫療機構在努力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然而,這是否足以阻止這一全球性健康威脅的擴散?
隨著抗藥性細菌的日益增加,我們面臨著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有效應對腸球菌造成的抗藥性感染?
主題 | 內容 |
---|---|
致病性與抗藥性 | 腸球菌的致病性源於多重抗藥性,通過分泌因子和黏附因子增強毒力,如表面蛋白(Esp)和其他毒力因子。 |
抗藥性腸球菌(VRE)的崛起 | VRE在美國醫療ICU中成為主要感染源,約40%的感染與中央靜脈導管等設備相關,治療選擇有限。 |
VRE的症狀 | 根據感染部位,症狀包括發燒、寒顫、頻繁尿意、排尿時疼痛等。 |
酒精消毒劑的耐受性 | 某些腸球菌對酒精消毒劑的耐受性提高,研究顯示自2010年以來提高十倍。 |
治療方案 | VRE感染的治療選擇有限,抗生素如利奈唑胺、達托霉素等可用,但需謹慎選擇。 |
結語 | 腸球菌在抗藥性感染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長,需加強監測和研究以保障患者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