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範圍內,美國的處方藥價格持續名列前茅,這一現象成為21世紀許多公共衛生與經濟政策討論的核心議題。根據2021年的一項綜合性公報,美國與其他32個國家相比的處方藥價格竟高出256%。這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原因?
製藥行業的一大特點是生產商能夠自由設定價格,這使得美國的處方藥價格在全球中名列前茅。早在2004年,已經有研究顯示,美國的品牌藥品價格遠高於諸如加拿大、英國等擁有價格管制的國家。這種情況在2003年國會通過《醫療保險處方藥改進與現代化法》後進一步加劇,該法禁止美國最大的單一支付者醫療保險系統,即醫療保險計劃(Medicare)与制藥公司進行價格談判。
根據對藥品價格的調查,藥品製造商在美國擁有設置價格的絕對自由,這直接導致市場的無序和藥品價格的飆升。
隨著民眾對於高藥價的不滿升溫,許多公眾調查顯示71%至86%的美國人支持允許Medicare與製藥公司進行價格談判。儘管如此,兩次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均嘗試推動相關法案卻未能成功,原因主要是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反對通過。
2022年《通貨膨脹減少法》的通過使得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門將可以於2026年起針對某些處方藥的價格展開談判,此舉被廣泛視為薬品價格改革的重要一步。
未來,通過老年醫療保障計劃進行藥品價格談判的範圍將逐步擴大,對於期待降低藥品價格的患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則好消息。
數據表明,美國的處方藥花費占國家醫療開支的相當一部分,特殊藥品的價格漲勢尤為突出。專家指出,藥品的價格波動性和不透明性使得患者難以預測和控制藥費。同時,市場上缺乏有效競爭和價格控制的環境也導致了藥品的天價現象。
由於藥品價格過高,許多患者選擇不按處方服用藥物,一個2015年的調查顯示,有25%的美國人因為高額的藥品價格而未能如期服藥。長期下來,這不僅增加了患者的健康風險,也給美國整體的醫療體系帶來了更大的負擔。相較之下,加拿大只有8%的人報告因價格未按時服藥。
面對高額的藥品價格,不少美國人選擇通過各種途徑從其他國家購買藥物。從2004年開始,估計每年有超過1億美金的藥品從加拿大進口到美國,這也反映出美國藥品價格中的龐大差異。
藥品價格的高企不僅是患者負擔的問題,也是醫療體系中急需改革的榷圭。隨著越來越多的聲音呼籲開放藥品價格談判和市場的透明度,或許未來的醫療政策能夠帶來實質性的改變,根本上改善患者的就醫環境。這項變革最終期望能減少美國在全球藥品開支上的不平等,而每位患者的所需藥品能以更合理的價格提供。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的藥品市場是否能走出這一困境,真正實現價格的合理化,讓每個患者都能負擔得起自己的藥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