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處方藥的價格持續居高不下,讓許多民眾無法負擔。自21世紀以來,這個話題便成為了廣泛討論的焦點,尤其在2009年的醫療改革辯論和2015年之後更為明顯。有研究指出,相較於其他國家,美國處方藥價格的高昂主要源自於政府在這個衛生部門內施加的壟斷權限,無法有效協商藥品價格,使得美國的納稅人實際上在補貼全球其他國家的研發支出。
根據2021年的一項綜合性研究顯示,美國的處方藥價格比所有32個對照國高出256%。
根據來自史隆凱特靶向癌症中心的彼得·巴赫和波士頓的臨床與經濟審查研究所的史蒂芬·皮爾森的觀點,藥品是唯一一項生產商可以在幾乎沒有約束的情況下設定價格的主要醫療保健服務。2004年以來,美國的品牌藥價格顯著高於加拿大、印度和英國等擁有價格管控的國家。
2003年,由於共和黨佔優的國會通過的《醫療保險處方藥、改善與現代化法案》創立了醫療保險D部分,為大型單一支付的健康保險體系,禁止醫療保險協商藥品價格。因此,藥品製造商在美國得以自由設定其價格,導致處方藥的價格變動無法受控。
根據2019年2月的一項民調顯示,86%的美國人支持讓醫療保險協商藥品價格。在2021年發表的一項相似調查中也獲得了81%的支持率,其中67%為共和黨人支持,而97%為民主黨人支持。儘管有這些支持,民主黨曾兩度通過廢除協商禁令的法案,但在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遭到擊殺。
隨著2022年《通脹減少法案》的通過,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將可開始協商部分處方藥的價格。此舉或許有望為減輕日益膨脹的藥品價格提供突破性進展,但能否真正降低藥品價格還需進一步觀察。
藥品價格的急劇上升,尤其是在專業藥品領域,更是受到廣泛關注。例如,Mylan公司在2011至2016年間對EpiPen的價格將其上漲了近400%。儘管公眾強烈要求,這些專業藥的價格依然保持在高位,造成許多需要這些藥物的患者面臨嚴重的經濟壓力。
“藥品價格被推高的根本原因在於製藥商想要最大化利潤。”
美國的藥品開支持續處於高位,這不僅對個人的經濟造成負擔,還影響了他們的健康狀況。許多患者因無法承受昂貴的藥品價格,選擇不按醫生指示服用藥物,進而引發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多項研究表明,受到高藥品價格影響的患者往往會跳過或減少劑量,以節省費用。相比其他國家,美國患者因價格而中斷處方的比率高出一倍以上,這對健康造成了負面影響。
總而言之,美國的藥品價格高漲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包括缺乏有效的定價監管、市場壟斷、藥品專利和製藥公司的利潤驅動。未來,要如何改變這一局面,讓每個人都能獲得負擔得起的藥物,將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