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在危險物體(PHO)指的是那些具有接近地球軌道的大型小行星或彗星,這些天體的影響力足以在撞擊事件中對地球及人類社會造成顯著的傷害。根據定義,這類天體在與地球的最小軌道交點距離小於0.05天文單位,並且絕對星等亮度大於22的情況下,便被列為潛在危險物體。這表示那些直徑超過140米的天體最有可能造成地表的地區性破壞或海洋撞擊引發的海嘯等。
潛在危險的小行星在未來100年內對地球的影響風險低於1%。截至2022年9月,只有17顆小行星被納入風險表,表明它們在此期間的威脅並不可排除。
天文學家對於潛在危險物體的監測工作也在不斷增強。神秘的太空物體的數量在近幾十年因天文調查而大幅上升,從1990年代末的數十個增加到如今逾2300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物體進入地球的概率相比於千年一遇的事件要低得多,但隨著多年尋找及累積觀測數據,科學家們對它們的了解也隨之深化。
根據NASA的最新估算,目前已知大約有4700顆直徑超過100米的潛在危險小行星。
隨著太陽系的動態特性,曾經被認為不具威脅的小行星,經過其他行星的引力擾動,可以轉變為潛在危險小行星,反之亦然。這一點突顯出我們在探測這些物體時所面臨的挑戰。雖然科學的精進使我們能更精確地觀察這些小行星,但仍有相當多的機會是我們需要持續努力才能完全掌握的。
在2021年,NASA天文學家曾報告指出,為了避免潛在的撞擊物,需要進行5到10年的準備工作。
除了對小行星的重視,彗星同樣是需要注意的潛在威脅。短週期彗星,尤其是那些目前與地球的最小交點距離小於0.05 AU的彗星,都被視為潛在危險彗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對這些天體的組成、運動狀態、尺寸等特徵的理解也日益深入,無論是專業天文學家還是業餘愛好者都對這些物體進行觀測,意在搜集更多 Data 以支援科學研究。
那麼,如果一顆大型小行星意外地朝向地球飛來,我們該怎麼做?如何能在未來做好準備,以防止可能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在這個不斷變化的宇宙中,我們的生活和安全究竟該如何保障,以防迎頭而來的小行星威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