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每十年會發生一次嗎?

近地天體的威脅是目前許多科學家在積極追蹤與研究的重要課題。這些天體,包括小行星和彗星,若進入地球的軌道,將可能成為造成全球災難的潛在危險物體(PHO)。根據定義,這些物體的最小軌道交點距離(MOID)須小於0.05天文單位(AU),這相當於197萬公里,並且其絕對星等需大於22,約相當於直徑超過140公尺的巨型小行星。

目前已知的超過99%的潛在危險物體在未來100年間不構成撞擊威脅。

根據2022年最新數據,已知的潛在危險物體總數達到2304個,仍只是近地小行星總數的約8%。這些小行星中,最具威脅性的為阿波羅小行星群,共有1965個。而據悉,僅有17個被列入Sentry風險表,這表明它們在未來百年內不容小覷。即便如此,大多數潛在危險小行星在經過詳細觀測後,是可以被排除為未來幾百年內的威脅。

“對於即將到來的小行星,我們需要5到10年的準備時間來避免潛在的撞擊。”

這些統計數據引發了許多關於小行星撞擊的公共討論,特別是它們的撞擊概率和對地球的重要影響。目前,科學家們也在使用兩種主要的轟炸危險評估尺度—巴勒摩技術轟炸危險尺度以及托里諾尺度,來進一步評估這類事件的危害程度。根據觀測,可能的撞擊事件平均每發生一次的機率約是每一萬年一次,這樣的頻率是否預示著我們在未來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呢?

隨著現代天文學的進步,對潛在危險小行星的偵測和預測技術也在不斷提升。目前數個天文調查計畫,如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計畫、卡塔利納天空調查以及泛星計畫,正持續追蹤和研究這些近地小行星的特質和動態。每當發現新物體,科學家們會使用光學、雷達及紅外線等手段來探測,並準確計算其軌道和大小等資料。

“在太陽系的動態環境下,小行星的軌道可能隨著時間而演變。”

有趣的是,直徑約35公尺的小行星就能對城鎮造成威脅。但實際測量這些小行星的直徑還是相當困難,因為我們多數只透過它們的亮度和距離來推測,而不是直接測量。例如,NASA和噴氣推進實驗室使用的絕對星等(H)來作為某種程度的大小參考,來假設其反照率。大多數的估算仍然是基於粗略的假設,這也成為研究者面對的挑戰之一。

在2021年,NASA天文學家報告,現今對於小行星的警報系統與評估機制越來越健全,但如果未來出現更大的威脅,我們又該如何從容應對?在當前的科技環境下,最值得關注的還是這些物體的組成、運行軌道和影響因素,以便更好地預測和解決可能發生的危機。

這項不斷變化的研究也讓我們期待未來小行星的探索會有更多突破。如果假設我們能夠成功預測或攔截即將來臨的威脅,那麼我們該如何準備呢?

Trending Knowledge

潛藏於太空的危險:有多少顆小行星正威脅著地球?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科學家對潛在危險物體(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s,PHOs)的研究也相對逐漸深入。這些近地天體,無論是小行星還是彗星,都可能在與地球接近時釋放出難以想像的毀滅性力量。根據定義,PHO的最低軌道交會距離(Minimum Orbit Intersection Distance,MOID)需小於0.05天文單位(約7,500,000公里或4,600,0
隱秘的星際監視者:NASA如何追蹤潛在的危險小行星?
隨著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斷加快,潛在危險小行星的監控已成為全球天文學界的重要課題。這些小行星和彗星被稱為潛在危險物體(PHO),它們的軌道有可能與地球接觸,並可能造成重大的區域性破壞。NASA及其他機構目前正積極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追蹤這些隱秘的星際監視者,以確保我們地球的安全。 <blockquote> 潛在危險物體被定義為其最小軌道交叉距離(MOID)小於0.05天文單位
你知道嗎?大型小行星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地球環境?
潛在危險物體(PHO)指的是那些具有接近地球軌道的大型小行星或彗星,這些天體的影響力足以在撞擊事件中對地球及人類社會造成顯著的傷害。根據定義,這類天體在與地球的最小軌道交點距離小於0.05天文單位,並且絕對星等亮度大於22的情況下,便被列為潛在危險物體。這表示那些直徑超過140米的天體最有可能造成地表的地區性破壞或海洋撞擊引發的海嘯等。 <blockquote> 潛在危險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