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斷加快,潛在危險小行星的監控已成為全球天文學界的重要課題。這些小行星和彗星被稱為潛在危險物體(PHO),它們的軌道有可能與地球接觸,並可能造成重大的區域性破壞。NASA及其他機構目前正積極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追蹤這些隱秘的星際監視者,以確保我們地球的安全。
潛在危險物體被定義為其最小軌道交叉距離(MOID)小於0.05天文單位的物體,並且其絕對星等在22或更亮。
截至2022年9月,科學家們已知的潛在危險小行星中,99%以上在未來100年內不會造成碰撞威脅。這些小行星的監控工作靈活多變,因為在數百或數千年間,它們的軌道可能會演變成具有實際危險的模式。1523顆小行星和幾顆彗星被列於風險表上,顯示出他們可能在未來受到威脅。
NASA的NEOWISE計劃預計,直徑超過100米的潛在危險小行星數量約有4700顆。然而目前僅僅發現20%至30%的這些物體,這顯示了未來的發現潛力和重要性。許多小行星在接近其他行星時,可能會受到引力的影響,這會改變它們的軌道,使其從不構成威脅變為潛在威脅。
NASA天文學家報告指出,為了避免潛在的撞擊,可能需要5至10年的準備時間。
天文學家利用多個數據收集計畫,如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卡塔利娜天空調查及泛星計畫,持續搜索更多的潛在危險物體。一旦發現這些小行星,科學家將著手進行更詳細的研究,包括其特徵、大小、組成以及旋轉狀態,並更精確地計算其軌道。這些工作通常需要專業及業餘天文學家的協助,展現了全球科學社群的合作精神。
直徑約35米以上的小行星可能對城市和城鎮構成威脅。雖然大多數小行星的直徑尚未直接測量,但根據亮度和距離的估計已獲得一定的數據。NASA使用絕對星等來計算這些小行星的規模,通過對光亮度的研究來得出對應的尺寸估算。較高的絕對星等通常意味着較大的直徑。
目前已知的最大潛在危險小行星是直徑約7公里的(53319)1999 JM8,儘管其絕對星等為15.2,較其他大型天體為低。
關於評估潛在危險小行星的影響風險,科學界主要使用兩種標準:帕勒莫技術影響風險評級與托里諾評級。這些評級系統有助於對小行星進行分類,從而更清楚地了解它們對地球的威脅程度。這項工作不僅需要技術上的支持,還牽涉到對天文數據的深入分析。
透過這些努力,天文學家不斷提升對於潛在危險小行星的監控和風險評估能力。然而,隨著我們對太空探索的深入,新的挑戰也在不斷出現。如何有效識別和追蹤這些小行星,並制定出相應的應對計畫,仍然是一個未解的問題。人類能否在未來充分準備,以應對可能的星際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