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電子廢物問題不容忽視,儘管日本是最早實施電子廢物回收計畫的國家之一,卻仍面臨嚴重的挑戰。隨著全球對於電子產品需求逐年增加,電子廢物的處理已成為當前時代的重要課題。根據日本政府在2013年的報告,大約有55萬噸的電子廢物被收集和處理,這僅僅占總電子廢物的24-30%。
未經處理的電子廢物不僅對環境有害,還會造成潛在的經濟損失,因為許多可回收的材料被浪費掉了。
許多電子廢物最終被出口到鄰近國家。透過開發新的回收計畫,日本可以將廢物變為資源,並同時保護環境。處理電子廢物並不是一件容易也不安全的工作,因此日本多年來一直在致力於開發安全及有效的廢物管理計劃,以處理這些電子廢物。然而,儘管已有所努力,電子廢物所引發的環境及健康問題依然嚴重。
根據Basel行動網絡的執行董事Jim Puckett所言,日本已迅速成為世界上最浪費的國家之一。隨著電子產品的製造和消費逐年上升,電子廢物的產量也隨之增加。目前,日本的電子廢物被歸類為非工業廢物,包括冰箱、電視機、空調及洗衣機等。日本的電子廢物按來源可細分為工業型、非工業型及危險廢物三類,而電子設備屬於非工業型廢物。
電器家庭用品協會開發的家電回收票券系統是日本電子廢物回收和處理的基礎。這一票券系統設立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各方能在《特定家電回收法》(LRHA)的框架下順利推動回收工作。該系統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需要消費者向零售商支付回收和運輸費用,第二類則是透過郵寄方式支付回收費用。消費者通常需支付2500至5000日圓的回收費用,且處理電子廢物的運輸和回收責任落在消費者身上。
雖然製造商有責任建立自己的回收設施,但具體的方法並沒有被明文規定,因此其回應可分為兩個模糊的群組。
日本電子廢物回收的法律基礎由《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LPUR)和《特定家電回收法》(LRHA)構成。LPUR於2001年修訂,鼓勵製造商自願參與回收和減少廢物的產生。而LRHA自2009年4月1日起生效,對消費者與家用電器製造商的回收努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法自2003年起對所有計算機征收稅費,除了早於此日期購買的電腦可支付小額費用進行回收。
儘管日本在亞洲擁有較高的回收率,但這些數據主要與塑料、紙張和玻璃的回收有關。每年有65萬噸的家用電器和小型電子產品被丟棄,卻只有不到10萬噸被實際收集回收。為了填補這一巨大缺口,設想及倡議不斷湧現。在2020年奧運會即將在日本舉行的背景下,提出利用電子廢物製作金牌的建議,雖然國際奧委會要求每枚金牌至少含六克金,日本的奧運組織委員會認為這個想法是可行的。
日本的電子廢物回收率如此低真的是無法改變的現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