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垃圾在日本已成為一個重大環境議題。儘管日本是最早實施電子垃圾回收計畫的國家之一,但目前尚面臨嚴重的處理問題。在當今電子產品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電子垃圾的處置變得尤為重要。根據日本政府的報告,2013年該國約收集和處理了55萬噸的電子垃圾,但這只佔總電子垃圾的24%至30%。未經處理的電子垃圾不僅對環境造成損害,還會造成財務損失,因為許多可回收的材料被浪費掉。日本的電子垃圾大部分實際上被出口到鄰國。通過發展新的回收舉措,日本可以將垃圾轉變為資源,同時幫助環境。這些回收舉措至關重要,因為處理電子垃圾既不容易也不安全。多年來,日本致力於制定安全和高效的廢物管理計畫來處理這些電子垃圾,儘管如此,關於電子垃圾的環境和健康問題依然存在嚴重困擾。
根據Basel行動網的執行董事Jim Puckett的說法,日本很快成為世界上最浪費的國家之一。隨著該國逐步生產和消耗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所產生的電子垃圾也隨之增加。根據體積計算,日本的電子垃圾在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中國。這些廢物廣泛分為三類:工業廢物、非工業廢物和危險廢物。電子垃圾屬於非工業廢物,被認定為「電氣電子廢物」或「大型垃圾」。一些電子垃圾的來源包括冰箱、電視、空調單元和洗衣機。
家庭電器回收票系統是由電器產業協會發展的,這一系統是電子垃圾回收和處理的基礎。這個票據系統的設立旨在確保相關方能夠在《指定家電回收法》之下順利推進家庭電器的回收活動。這是一個包含兩類的系統。第一類要求消費者向零售商支付回收和運輸費用,第二類則要求通過郵寄方式支付回收費用。運輸費及電子垃圾的回收費通常在2500至5000日元之間,消費者需要自行負擔。
「儘管製造商負責建立回收設施,但具體的方法並不受到規範,因此存在很多空間供製造商自由探討。」
日本電子垃圾回收的基礎由兩部分組成:第一是《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LPUR),第二是《指定家電回收法》(LRHA)。前者於2001年最新修訂,鼓勵制造商自願進行回收,並減少廢物的產生。後者則於2009年4月生效,對家庭電器的回收規範提出了更多要求。同時,2003年10月對於在該日期以後購買的電腦徵收稅金,早於該日期購買的電腦則需支付一小筆費用以維持回收成本。
目前,日本在亞太地區的回收率居於前列,但這一數字主要涉及塑料、紙張和玻璃的回收。每年丟棄的65萬噸家庭電器和小型電子設備中,實際上只有不到10萬噸得到回收。針對這一巨大差距,已開發出許多新想法和舉措。例如,對於2020年即將舉辦的奧運會,有強烈建議考慮將電子垃圾中的金屬用於金牌的製作,這一念頭被認為是可行的。
法律的設立和執行不僅能改善電子垃圾的回收率,同時亦能提升公眾的環境意識。然而,在面對日益增長的電子產品需求和相應的電子垃圾增量時,我們是否真正理解環保行為背後的意義呢?